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禅修辟谷、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曆史上颍考叔、管仲、鬼谷子、張良、李渤等均在此隐居耕讀,号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我國古代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和聖”柳下惠柳下惠(約前720—前621),姬姓,展氏,名獲,字子禽,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大夫司空展無駭之子。官拜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棄官歸隐,居于柳下,招生收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百歲去世,谥号‘惠’,因封在柳下,後人尊其為‘柳下惠’。
他一生維護周禮,其道德品質,節操行為對後世影響很大,是我國古代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孔子稱其為‘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将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為四大聖人,稱贊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他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的和諧。因此,柳下惠被後人尊為“和聖”,譽為“百世之師”,是和文化的奠基人。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魯地故趙村,享年一百歲,谥号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像
柳下惠與臧文仲同時。主要活動年代在魯國莊、闵、僖、文四朝之間。被孔子稱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視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曾作過法官,堅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職(見《論語·微子》)。因處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與道家有一定聯系,表現出雌雄如一、随遇而安、與世無争的人生态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孫醜上》)。即不以侍奉壞君為可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對個人的處境無怨無艾,也無所求:"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同上),即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自己窮困.也不憂愁。認為去處行止都不必認真計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牽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為他感到并沒有必要離開某個地方。柳下惠在各諸侯國有相當大的影響。"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戰國策·齊策四》)秦攻齊,中間要經過魯國。秦軍下令切實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并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諸侯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和聖柳下惠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王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祿禮 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遭遇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和聖柳下惠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确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讨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時下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于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齊國大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内府,載于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抛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隻好撤兵。
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勞齊軍,并叫他到展禽那裡接受犒勞齊軍的外交辭令。
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出境迎上去進見他,說:"寡君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将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齊孝公說:"你們的府庫空虛得就像懸挂起來的磬,四野裡連青草都沒有,仗着什麼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說:"依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佐周室,在左右協助成王。成王慰問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藏在盟府裡,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聯合諸侯,而解決他們之間的不和諧,彌補他們的缺失,而救援他們的災難,這都是顯揚過去的職責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諸侯都給予厚望,說:'他會繼承桓公的功業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衆,說:'難道他即位九年,就丢棄王命,廢掉職責,他怎麼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會這樣的。'依仗這個才不害怕。"齊孝公于是收兵回國。
和聖柳下惠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舍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齊國人不相信你們,隻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齊國人才放心。"莊公隻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寶,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臣下自毀珍寶。以毀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怎麼幹?"莊公無奈,隻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隻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颛顼、帝喾、堯、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和聖柳下惠
柳下惠被中國曆代廣為人知的是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傳說是這樣的,古時候的展溝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個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過柳林時,忽遇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個破廟裡避雨。恰在這時,一年輕女子也到此避雨,與他相對而坐。半夜時分,年輕女子被凍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懷中,以溫身驅寒。柳下惠急忙推辭:"萬萬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處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懷,更是有傷風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聖賢,品德高尚,小女子雖坐在懷中,大人隻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無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無推托之詞,隻好讓女子坐到自己懷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漫漫長夜竟不知溫香在懷。天明,雨過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勝感激地說:"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虛傳。"
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曆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而坐懷不亂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裡: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别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複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随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幹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幹、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幹;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态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随便哪裡都可以幹,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隻能去官隐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甯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台,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除了"百世之師"之外,"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在現代的用語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為男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之外;另一方面也用于稱贊真正的男人為人正直、意志堅強。
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谥号。其妻說:"将诔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洩兮。夫子之谥,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谥為"惠"。
和聖墓
柳下惠墓(和聖墓),位于山東柳裡以北。最早關于和聖墓的記載,見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遺迹·帝王》載:"柳下惠墓:在州治東南一百裡,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裡村。"
柳下惠死後葬在汶水之陽,其墓曆來受到人們的保護。秦伐齊,道經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無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縣毛蜀雲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為防汶水沖蝕,在墓南、西、北各築土堤,東南壘石壩三十丈加以保護,并植楊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樹,青絲萬條"的古風重現。
柳下惠墓
和聖生平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魯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時,火光入室,文鳥鼓舞,禽生于魯地。
公元前715 魯隐公八年,禽六歲。其父魯大夫司空無駭卒。
公元前701 魯桓公十一年,禽二十歲。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魯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歲。遠行歸,夜宿郭外。時天大寒,有一女子趨讬,恐其凍死,
乃令坐于懷中,以衣覆之,至曉不亂。
公元前694 魯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歲。仕魯參末議。
公元前693 魯莊公元年,禽二十八歲。仕魯上大夫士師。一仕。
公元前692 魯莊公二年,禽二十九歲。黜士師職。一黜。
同年,生長子
公元前691 魯莊公三年,禽三十歲。其母卒。
公元前687 魯莊公七年,禽三十四歲。春三月,複用為士師。二仕。
公元前685 魯莊公九年,禽三十六歲。黜士師職。二黜。
公元前684 魯莊公十年,禽三十七歲。生次子。
公元前681 魯莊公十三年,禽四十歲。複為士師。三仕。
公元前680 魯莊公十四年,禽四十一歲。複黜士師職。三黜。
公元前672 魯莊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歲。春,複為士師。四仕。至五月,複黜士師職。四黜。
公元前671 魯莊公二十三年,禽五十歲。鄰人見魯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謂之曰:"魯聘夫子三黜,
無憂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風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時之悲欣,榮辱豈吾心之憂喜?"
公元前667 魯莊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歲。在魯教育門人。
公元前665 魯莊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歲。常與鄉人油油然聚首言歡,不堕厥節,時雖欲去,止之複留。
公元前662 魯莊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歲。魯用委吏,就之不辭。
公元前657 魯僖公三年,禽六十四歲。教育門人日衆。
公元前650 魯僖公十年,禽七十一歲。孫生。
公元前648 魯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歲。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終止。
公元前646 魯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歲。齊師攻魯,求魯岑鼎。魯予赝鼎,齊人知其诳也,
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以免國也,棄臣之信以免君之國,亦臣之所難也。"
公元前645 魯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歲。子椿卒
公元前643 魯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歲。臧文仲使國人祭海鳥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魯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歲。食邑柳下,廣種柳樹。
公元前634 魯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歲。夏,齊孝公伐魯北鄙。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禦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崇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 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無不趨也。願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讨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
公元前632 魯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歲。從遊者逾衆,擔簦負笈而來者不下百餘人。
公元前625 魯文公二年,禽九十六歲。八月丁卯,祭太廟,夏父弗忌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愍)公之上,
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魯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魯地故趙村,享年百歲。
和聖柳下惠
擴展閱讀:
嵩山天蚨園之曆史文化考證
嵩山最神秘的《天蚨園記》是商經?孝經?歸隐圖?
一本大嵩山少林寺旅遊的百科全書(圖文)
千年神話天蚨園,千古文人隐士夢
天蚨園國學堂拜師儀式大典
天蚨園研學課:學周易、觀天象、察地理、探曆史、辨人文、布兵陣
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中秋夜推廣華夏文化大型漢服晚會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星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國學堂揭牌儀式講話
清華大學徐林旗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國學堂論壇會講
清華大學等二十幾所高校國學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遊學論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