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04:14:58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1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第363期

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2

唐僧低估和觀音菩薩低估時間,是不同的。

唐僧曾經認為,二三年就可以完成取經: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

實際上,唐僧取經花費了14年之久。

為什麼唐僧的估算會同實際差距這麼大?

很容易理解。

唐僧并沒有出過遠門,也就是在國内雲遊而已。

他根本不知道去印度的實際距離,更不知道一路上的艱難程度,同國内旅行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唐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在全國都修建了驿道。

當時唐朝全國有1639個驿站,專門從事驿務的人員就有2萬多人,交通相當方便。

在交通要道每二十裡就會有一個驿站,負責供給糧草以及住宿等等。

所以,大唐不但交通運輸很強,八百裡加急的速度更是驚人。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3

安祿山在範陽(河北涿州)起兵叛亂,時間是11月14日。

遠在陝西長安的唐玄宗,在6天後就得到消息。

要知道,從涿州長安的直線距離也有1000多公裡,也就是2000多裡。

這麼算來,快馬每天要走可以走400多裡路。

如果快馬可以在6天穿越半個中國,唐僧認為最多不超過五七年完成取經,已經是相當留有餘地了。

正常來說,唐僧估算的也沒錯,是普通人按照自己頭腦中的常識來推算。

可惜,去西天取經同大唐國内旅行,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4

這就類似于一個人沿着公路徒步,或者沿着青藏高原荒山野嶺徒步一樣,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

不要說離開大唐以後,就算是唐僧走到大唐和突厥交界的兩界山之前,就已經沒路了。

唐僧完全依靠自己翻山越嶺,還有很多虎豹豺狼和毒蛇,兩個随從都被殺了。

有路的地方,騎馬一天走幾十公裡也不稀奇。

沒路的地方,騎馬走一天也許隻有二三公裡。比如爬山,你辛辛苦苦爬了幾個小時,直線距離可能隻有幾百米。

而且,唐僧大大低估了從大唐去印度的實際距離。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5

唐僧離開大唐不久後,到達了那個觀音禅院,就是黑熊精洞府傍邊的那個寺廟。

唐僧向這裡僧人介紹,在大唐境内走了5000多裡才進入外國,再輾轉走過哈密到這裡,又走了五六千裡。

也就是說,唐僧到了觀音禅院已經走了上萬裡,相當于今天3000多公裡。

這個距離倒是差不多。今天從陝西西安開車到新疆阿勒泰,行程是2925公裡。

唐僧沒有公路可以走,多走幾百公裡也是尋常事,一共走了大半年時間。

根據孫悟空的話,走到觀音禅院隻走了十分之一的路程而已。

孫悟空有些誇大,也不算太誇張。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6

随後唐僧還要穿越中亞各國,向南進入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終才能進入印度。

走到新疆阿勒泰的距離大概是全路程的五分之一,倒是沒有十分之一這麼誇張。

不過,走到新疆這一路是比較容易走的,山地較少,人口較多,更是相對成熟的交通路線。

一旦進入中亞以後,很多地方是無邊無際的戈壁和草原,人口稀少。

進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則多是可怕的山地、叢林地帶,更是可怕。

所以,唐僧花費五年能夠走到印度就不錯了,來回至少要十年。

西遊記中哪家對唐僧取經阻礙最大(為什麼西遊記中觀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經的時間)7

至于觀音菩薩,她不可能自己徒步走路,是在空中看了取經的路。

這就等于通過偵察機查看地形,同自己走路是不同的。

在空中,根本看不出很多很難走的山路。空中看起來很普通的一個山頭,可能花費一天都翻不過去。

空中看到一條很小的河,其實沒有橋或者渡船就過不去。

旅客隻能花費幾天甚至幾十天,設法繞過去,大大浪費時間。

所以,菩薩有些誤算是難免的。

菩薩查看道路之前,認為“未定,約摸二三年間,或可至此。”

查了道路之後,菩薩就認為實際時間可能大大增加,但具體多久就不能預計了。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