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發祥地,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國古代二十四孝中有10個主人公都是山東人。
但近年來,每到春節,卻有不少人拿山東說事,說山東人過年守舊迂腐、抱着許多的封建糟粕不放,比如有一條岐視女性的舊俗 ——“女人吃飯不上桌”。這個風俗,過去真有,但是,那些拿此事開山東人涮者,卻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站在路邊草棵裡,聽到路上行人一說,就胡亂聯想,不去了解一下,就胡侃海吹,實在是淺薄的很哪。我們這裡的這個風俗,本就與歧視女性沾不上邊,因為,那都是過去的事了。在過去,每家來客,不僅“女人不上桌”,老人和孩子也不上桌啊……
我是山東泰安東平人,離聖人之地——曲阜僅有100餘公裡。東平曆史悠久,從西周到清代,曾為國、郡、路、府、州, 曆代封建王朝在此設立行政機構,一直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說在“禮數”較為講究。
相當年,物質不豐富,人們生活不寬餘,東西少,過年時的酒肉飯菜都很拮據。
但是,生活再艱難,待客之禮不能輕,“再窮不能窮客人”。
當年家中來了客人,無論家中再窮,也要整上“一鍋中”的四個菜——即四個菜在一鍋中炒出:先用白菜打底,上面分别放上豆腐、粉條、面丸子和幾片薄薄的肥肉片,然後小火慢煲。起鍋時,把四樣菜分别裝到四個盤中。如果家裡生活實在困難買不起肉,就把面丸子炸成大塊的不規則形狀,用刀切開,權當作肉,還起了一個好聽的葷名——“酥肉”。
不僅菜少,酒也少,飯也少。家中如果所有人都上桌的話,這點東西打牙祭都不夠啊。特别是孩子,一年到頭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不要說吃菜吃肉了。如果自家孩子(那時哪年沒有三五個孩子啊)也上桌的話,就桌上那點菜,一個孩子也不夠吃啊,還怎麼招待客人呢?
所以,家中來了客人,吃飯時都要選擇家中既主事、又懂禮數的人——即自已筷子舉得高,讓客人讓得親熱、隻讓客人吃、自己隻象征性地吃一點或者基本不吃的人去陪客,而其他人都不上桌,不僅是女人,還包括家中老人、其他男人和孩子也是不上桌的。
所以,女人不上桌,不是對女性的歧視,而是生活所迫。
老人不上桌,不是對老人不尊重,而本就是老人的“最高指示”。如果連老人都不尊重,何以稱“禮儀之邦”呢?
在我們這裡,對長輩老人那是尊敬有加的。毋庸解釋,走親戚的都是年輕人,在老人面前,老人如果不吃或象征性地吃,客人怎麼會吃得下呢?因此,為了讓客人喝好、吃好,長輩老人就“安排自己”不上桌。還有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好聽理由,喝酒、吃飯時間太長,怕累,要回内間屋休息……
至于小孩子,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生活艱難時要教給他們應有的“禮數”。關于這一點,在《小時候過年,家中來客吃飯,主人把孩子“趕出”家門為哪般》中我已說過,在此不再贅述。
那麼,主人家是這樣,客人是不是就可以敞開肚皮吃個飽呢?非也,客人也是要講禮數的。什麼禮數?就是作假,在那時,“十個客人九作假,剩下一個肚子餓得叫呱呱。”
所謂“作假”就是作為客人,酒要少喝,菜要少吃,飯也是象征性的塞上幾口就完事,否則就會被人稱作“真好吃”“沒出息”就會丢了客人的面子。而實際上,是舍不得吃啊,是要給老人、孩子和其他人“剩下”點飯菜啊!
(關于這一點,我也曾寫過一篇《走親戚吃飯要“作假”,真情歲月永難忘》,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給指導一下!)
但是,三十晚上的團圓飯,卻是全家一個不能少的。無論老人還是孩子,男人還是女人,家中所有人都上桌,否則怎麼稱得上是團圓飯呢?
這頓團圓飯,無論菜還是飯,都是管飽的,大人孩子都可以敞開肚皮可盡吃(實際上,也隻是孩子吃得飽啊)。團圓飯,不僅是全家人團圓,肚皮也圓了起來啊!哈哈!這或許也是當年每一個孩子期盼過年的一個原因!
現在不僅是人們的觀念更新了,更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戶戶都不再為溫飽而愁了。酒盡喝,飯盡吃,來了客人,家中所有人都上桌——一個不能少,老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都上桌啊。
所以,現在我們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幸福生活比蜜甜,天天都是團圓飯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