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雲朵一樣漂泊了許久許久……我們都四海為家,四海為家無牽無挂。”這是歌曲《四海為家》的歌詞,其中暗含憂傷,還有深深的無奈。
生活之中,人豈能放下對于家的牽挂?曆史上,因自然災害或者戰火人禍失國失家者難計其數,他們或者四海漂泊、浪迹天涯,或者窮困潦倒、苦不堪言。高句麗人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歎息的群體。
一、 從強國到被湮滅
李唐無疑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和外國溝通最多的國家,其往來對象猶如一串念珠,吐蕃、西域、高句麗、百濟、日本……許多原本在曆史長河中“昙花一現”的政權,都在李唐的史冊中留下了蹤迹。這些與唐朝交往的國家中,高句麗是我們極為“耳熟”的一個。
從西漢時建國,到李唐時滅亡,高句麗作為中原政權的鄰邦時常與中國展開交往。雖然實力難以同中原較量,但在朝鮮半島,它一度是說一不二的霸主,是朝鮮半島的一個象征。隻不過在李唐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政權新羅,與朝鮮半島各政權的共同宗主國李唐聯合,将高句麗和另一政權百濟一同湮滅。存在了六百多年的高句麗才化作了曆史的煙塵。
國已破,高句麗的子民自然不再是高句麗的子民。可他們依舊需要生活,依舊需要以某種身份存在。因而,一場高句麗遺民的大遷徙,不可避免地到來。
二、 無家可歸之後,何去何從?
李唐總章元年(668),為徹底消弭高句麗遺民因亡國而産生的對李唐的敵視情緒,李唐對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強制性的大遷徙。與此同時,一部分遺民自發地遷徙至周邊地區。至于另一些,則“留在原地”,固守着高句麗的曆史遺存。因而高句麗遺民的去向大緻可分為三類:入唐、入周邊國家和留在原地。
總章元年(668)九月,抵擋不住李唐攻勢的高句麗曾派出王子向李唐求和。随即,包括高句麗宗室、臣子在内的二十餘萬人被出征高句麗的李勣帶回李唐。
這是高句麗亡國之後的第一批移民,也是史書有載的最大規模的移民。次年夏,在李唐的組織下,又有數萬高句麗遺民相繼來到中國江淮、嶺南、山南、京西多地,足迹可謂遍布大江南北。
後來,由于高句麗遺民複國熱情仍然高漲,唐高宗又授高句麗末代王高藏為遼東都督,封朝鮮王,讓他在高句麗原境招攬和安撫遺民,并将一些已經移民至内地的移民遣回原籍。但高句麗遺民并未領唐高宗的好意,因而高宗不得不再将一些年輕力壯的遺民遷徙到距離朝鮮頗遠的河南、隴右等地,隻讓一些羸弱者留在故土。
第二種遺民,即進入周邊國家的遺民,他們去往了新羅、突厥、契丹、渤海、日本等國,且主要是去往新羅。
高句麗遺民選擇去往這些國家,多是因為距離适當而又可以謀生。有時在被李唐統一遷入内地後,一些遺民還會再收拾行裝奔赴這些國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往新羅的遺民中有不小的部分是戰俘,或者是被新羅掠奪的原高句麗領土上的居民。但無論如何,他們在亡國之後都是歸屬了李唐之外的他國,本質上還是遷徙了的高句麗遺民。
至于最後一種,即留在高句麗故土上的遺民,他們雖還在故土,卻不再有高句麗子民的身份。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是歸屬了占領高句麗故土的新羅。因而即便他們内心仍然認同高句麗,卻也隻能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三、 高句麗遺民的困境與未來
雖然我們并未體會過亡國亡家之痛,但在自幼學習的古詩詞之中也沒少感受。而對于高句麗遺民而言,他們遺民的身份完全就是來自亡國亡家。當他們失去原本的身份,失去熟悉的山水,他們在移民地的生活一開始也算不上美好。
以入唐的高句麗遺民為例。入唐的高句麗上層,譬如王室,在李唐受到的待遇還不錯,高藏甚至還被任命為遼東都督,封朝鮮王。可于這些人而言,即便忘卻故國,他們獲得的利益也不如高句麗尚在時期。因而即便李唐好心招攬,不少高句麗遺民還是選擇了叛亂。
更廣大的高句麗中下層遺民,他們在李唐多成為一般平民或奴仆。他們或許會有亡國之痛,但實際生活與曾經差别不大。于是這些人在經曆了初期的不适後還是逐漸融入了李唐社會,與漢人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遷入其他國家的高句麗普通遺民也多是如此,最終任由時間淡化了自己身上的遺民标簽。
總的來說,在高句麗滅亡之後,高句麗遺民主要流向了李唐和新羅這兩個戰勝國,部分流向了周邊國家。除一部分因複國而亡,大多數都接受了新身份,融入了新家園。也正是伴随着他們的融入,高句麗才徹底成為了過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