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内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史記·陳丞相世家》
宰相是輔助君主或者帝王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上佐天子,下理官員和百姓,可以說,宰相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有着無可被替代的作用。
而宰相和丞相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丞相是一種正式的官職,而宰相卻慢慢演變為了一種職官制度。
古代處理政務或記錄政事的竹簡
春秋時期随着奴隸制的瓦解和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有實力的諸侯國皆先後設置了“相職”,但對這一職位的官稱卻不統一,比如說楚國稱為“令尹”,吳國稱為“太宰”,齊國稱為“相”。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這是丞相一詞的最早來源,自此丞相也成為了秦國正式的官職。
秦國統一六國後,丞相一職得以被延續,直到朱元璋誅殺了右丞相,丞相一職徹底“壽終正寝”,但此時宰相制度并未消失,直到清王朝的覆滅,這一制度才正式終結。
其實,宰相制度是封建社會的衍生品,是帝王加強集權的一種手段,本篇飛魚從“宰相制度”的演變入手,聊聊古代帝王是如何加強“皇權”的。
宰相制度的雛形——“三公”。秦變周法,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禦史大夫(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
秦朝統一華夏,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時,結合戰國諸侯的政治制度,創立了一套對于管理封建性統一大帝國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這三公之間沒有隸屬關系,統稱為“丞相府”,都直接聽命于皇帝,三公、九卿皆不得世襲,由皇帝直接任命。
這就意味着秦朝時期的三公九卿和先秦時期的三公九卿雖名同,實質卻發生了改變,這其實是後來宰相制度的雛形,秦朝時期天下之事皆決于丞相府,太尉和禦史大夫的設立,雖意在分割“相權”,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實權還是被掌握在丞相的手中。
三公九卿制
《史記》記載: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意思是說秦朝滅亡之後,漢承秦制,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丞相就是“三公”,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漢武帝時期。
為了削弱“相權”對“王權”的威脅,漢武帝将奏折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台(令),丞相、太尉雖然還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力已轉向了尚書台,此外,如果丞相有過失,尚書還可以向皇帝問狀彈劾丞相。
“三公”向“三省”的轉變。今尚書制斷,諸卿奉承,于古制為重, 事所不需。然今未能省并,可出衆事付外寺,使得專之,尚書為其都統,若丞相之為。——《晉書·劉頌傳》
魏晉以後,政治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度逐漸向三省六部制轉變,此時的“三公”雖然還沿襲着“宰相”的名稱,卻已經失去了“宰相”的權力,上述引用則證明了尚書台在西晉已經成為了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機關。
到了南北朝時期,尚書台正是更名為尚書省,需要說明的是,這時期的尚書省已經成為了一個機構,尚書省中的尚書令、尚書仆射和隸屬尚書省的“六曹”尚書,合成“八曹”,有重大政事或者八曹意見相左時,由皇帝決議。
三省六部制
此時的各曹尚書和尚書令、尚書仆射,也并沒有上下級關系,也并未形成相互制約的整體,不過在這套制度在實際運行中卻出現了變化,比如尚書省要上報給皇帝的奏折需要先經過門下省,中書舍人也成為了皇帝的“秘書”機構。
到了隋唐時期,中書省、門下省的權力逐漸被放大,俨然已經成為了與尚書省同樣的權力的機構,也成為了決策和執行權力的機構,至此,“三省制度”也就成為了封建社會裡的宰相制度。
“樞密院”向“軍機處”的轉變。太祖受禅,以趙韓王普有佐命巨勳,除右谏議大夫、樞密直學士。未幾,範質罷相,以公為門下侍郎、平章事。——《玉壺清話》
到了宋朝之後,官職逐漸走向複雜化,不過此時的門下省和尚書省其職權已經被削弱,已不可再參與國政,此時的中書省成為了宰相機構,後來由于中書省要處理的政務太多,中書省的最高長官趙普分身無術,于是北宋又設立了參知政事,一來協助中書省,二來也對其起到了牽制。
古代官員
後來為了進一步分割中書省的權力,宋朝又設樞密院與中書省份掌軍政大權,随後又設置了“計相”,進一步分割中書省的财政大權,至此,相權被一分為三,王權則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宋神宗時期,又進行了“元豐改制”,重新賦予了“三省”權力,到了元朝,三省制又被徹底廢除,實行一省制,中書省再次成為了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設置左右丞相,參政等,共同行使宰相權力。
明朝建立時,這套制度被沿襲,後來卻因為右丞相胡惟庸專權,被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于是中書省和丞相制度被廢除,朱元璋把宰相之權分給六部長官,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置内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此後内閣權力逐漸被擴大,又成為了新的“宰相部門”。
明朝皇帝
清朝建立之後,沿襲明朝設置内閣,到了雍正皇帝,“軍機處”被設立,慢慢的,軍機處也由僅僅處理“軍機”發展成為了全面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至此,封建專制下的“皇權”達到了頂峰。
飛魚說:從“宰相制度”的演變入手,聊聊古代帝王是如何加強“皇權”的,從秦朝到清朝,宰相制度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貫穿了整個封建時期,作為皇權的衍生品,其在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不過,就其發展的始末來看,宰相制度的演變,其實是古代帝王一步步削弱相權,進而加強皇權的必然結果,可以說,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是促使封建政治制度演變的根本誘因。
由宰相商朝儀式的變化
不可否認的是,曆史上也有出現過很多賢相名臣,他們輔助帝王亦建立起了不世功業,皇帝自然會委以重任,但當他們掌握了實權即使無架空皇帝的野心,其“相權”已威脅到了“皇權”,這又促使了皇帝對其進行削弱,也更進一步地促使了相權的演變。
相權被逐漸削弱,皇權被逐漸強化,這也代表着封建制度下的帝王越來越專制獨斷,随着曆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這種“專制”勢必會走向敗亡,因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晉書》、《玉壺清話》、《中國古代行政制度》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