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表明,人一生大概要吃7萬多頓飯。餐桌既是我們補充能力維持機能的“充電站”,也是重要的社交場合。無論中外,不分古今,出于形形色色的緣由,我們在餐桌上衍生出許多習慣與講究,通常它們都是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傳授給我們。
一個人餐桌上的習慣,也充分體現出他的家庭與教育背景。在你小時候,餐桌上有哪些習慣讓你記憶猶新?教育孩子過程中,你又引導娃學習了哪些餐桌上的禮儀?
過去一周,在征集上百人的餐桌習慣小調查後,我們發現除去像“筷子不能插在飯碗裡”、“吃東西不能吧唧嘴”這樣絕大多數家庭都會跟小孩立規矩的習慣外,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用餐規矩。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圖吉利、有禮貌,還有為健康着想。同時,相較于“70”、“80”後父母,“90”後父母對孩子在餐桌上的要求要更少一些,但也并非沒有。其中有不少規矩,值得大家借鑒,也有不少讓人開懷一笑。
不少人表示自己小時候多多少少被父母灌輸了一些餐桌“迷信”。雖然自己根本不相信,可是出于對一同用餐的人的尊重,他們至今也保持了一些這方面的講究,不過基本不會再用這些标準來要求孩子。
@東樹
“我們家算吃飯比較沒規沒矩的,唯一不能忍的是孩子不好好吃飯,拿筷子敲碗。我小時候家裡老人的說法是越敲越窮,所以雖然我并不迷信,但聽到不停敲碗的聲音就會想起小時候自己的經曆,情緒也跟着煩躁起來。”
@旺仔媽
“有件事情到我常會拿出去跟别人說:有一年春節,我們家旺仔從電視上聽說了‘年年有魚’的說法,團年飯上硬是等到最後才動筷子吃魚。當時全家人都笑了。”
@方方
“以前我爸不準我在吃飯的時候說‘吃飽了’,覺得在四川話裡面這句話不好聽。以至于現在我聽到孩子說這句話也挺不舒服的,基本也不允許他這樣說。”
@一天到晚遊泳的胖頭魚
“以前我媽可講究這些啦!做菜從不做單數,就算忙得飛起也要端盤泡菜出來湊個雙數;餐桌上的位子也規定得死死的,爸爸坐朝窗的坐位,媽媽對着爸爸坐,我要坐背對門的位子;還有如果吃面的話不能讓她看見我把面咬斷在碗裡……”
@吳義
“雖然我知道我媽不準我碗裡留米是讓我懂得粒粒皆辛苦,但是也不至于說剩飯會變成臉上的麻子吧?”
也有一些餐桌規矩屬于基本禮儀的範疇,比如部分家長會在日常用餐時就把一些商務宴會和大型聚餐的禮儀傳授給孩子。另外就是一些能讓一同用餐的人感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習慣,也會通過三餐傳遞給他們。
@Popo
“不準把菜翻來翻去,用筷子翻魚前要跟一起吃飯的人打招呼。”
@尹昕
“我媽會教育我吃飯時有坐相,不能坐得太靠後,大概椅子1/3的地方就可以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吃飯喜歡側着臉趴在桌子上,為這我沒少被筷子敲腦殼。”
@蘇小蘇
“這題我會。小時候家裡經常出去‘吃席’,于是在家吃飯父母就持之以恒地對我進行餐桌禮儀教育。印象比較深的是給長輩敬酒的學問,比如杯子要比别人舉得低,要從主位開始輪着敬……當然,我喝的是果汁和可樂。”
@不二
“我就是小時候太沒規矩進了社會發現餐桌禮儀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對孩子的餐桌教育還是很嚴格的。至少有三點要做到:不能在大人表态前先動筷子;不能站起來夾菜,夾不到的可以請大人幫忙;盡量不要把抱怨的話和負面情緒帶到餐桌上。”
在所有征集到的餐桌規矩中,這部分也是我們認為孩子最有必要應該遵守的。吃飯雖然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但“病從口入”也并非隻是對食物安全有所要求。一些從小到大養成的不良用餐習慣,也會對健康帶來積重難返的影響。
@犬君
“我平時對孩子還是比較少注意到這方面。不過我會要求她吃飯不喝水;不能因為餓就吃太快;也不要吃飯的時候心不在焉老是做其他事情。”
@包子
“與其說是跟孩子立規矩,不如說我會特别注意她的一些飲食。比如喝湯的時候會給她放涼一下;會提醒她不要光吃肉也要吃蔬菜;控制酸甜口的菜的量等等……這些都比較常規的還好,對我來說特别費心的是總要去計算營養的搭配,蛋白質、脂肪、碳水、糖的攝入都要平衡,就真的挺操心的。”
@研研媽媽
“我們家娃基本是放養狀态,餐桌上也是。不過絕對不可以在吃飯的時候一直不停地說話,或者吃東西的時候大笑,非常擔心他會噎着。”
從我們的調查搜集來看,當代城市父母對孩子的餐桌習慣教育更多還是禮儀與健康因素上的考慮。當然,也有餐桌習慣也會有地域差别。北方家庭吃面食比南方更多,對吃面的講究也會更多,像南方“碗裡剩米飯,要背誦《憫農》”這樣的情況更少一些。
放眼世界,各地在漫長飲食文化的曆史長河中也衍生出不同的用餐習俗。諸如在日本吃荞麥面一定要吃得越大聲越好;在中東一定要讓客人吃第一口飯菜;因紐特人吃飯時打飽嗝是有禮貌的表現……
其中有一些習俗特别有趣。在法國,還沒品嘗味道時就往菜品裡添加調味品可是會讓廚師生氣的!浪漫的法國人,除了會突然靈光一閃在某道菜品中加入一些“彩蛋”性的嘗試,也會對自己的菜品擁有絕對自信。
并且,法國廚師還有在廚房窗口看客人用餐反應的習慣。當你還沒動刀叉就往菜品裡加鹽加黑胡椒,廚師可能會跑來質問你對他有什麼意見麼?
除了在法國食客要照顧廚師的情緒,在一些非洲國家用餐我們也得“小心”一些。如果你來到埃塞俄比亞人家中做客,不要一下子就把自己喂得飽飽的。因為他們會用頻繁上菜來表達自己的熱情,當你已經吃飽,發現他們又送來第二輪、第三輪菜品,你該怎麼辦?
最“奇特”的要數去阿富汗人家吃飯做客。如果你不小心把食物掉在了地上,請一定記得把它拾起來親吻一下,并做一個舉在額頭前的動作。在阿富汗人看來,食物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因為掉在地方無法被享用的食物,也應當表達出自己的敬畏。
世界各地的餐桌逸聞,背後都藏有“深入淺出”的道理,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也是如此。比如沿海兩廣一帶,村宴時特别注重“長幼有序”;比如有的地方信奉“魚頭要朝向主位”等。
當代城市父母或許已經不再顧及這些上一輩人眼中的餐桌習俗,不過在注重一些科學健康餐桌習慣的同時,也應讓孩子适當去了解一些餐桌上的傳統習俗,讓他們理解尊重他人用餐習慣的重要性。在不給他人帶來麻煩的前提下,每個人“奇奇怪怪”的餐桌習俗都不應該遭到貶損。
餐桌習慣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又與日常生活緊密挂鈎,如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用餐習慣,并且在與外人一同用餐時能彰顯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呢?這裡有一些建議,不妨參考一下。
01 | 良好的餐前準備
餐前洗手雖是老生常談,但為了健康,它值得反複提及。孩子們平時也可以幫家長準備碗筷,形成這樣的習慣,今後到别人家做客自然而然就能想到幫主人準備碗筷。
02 | 使用公筷
近年來公筷被更多地普及,在家用餐也可以培養孩子使用公筷的習慣,出于用餐禮儀,也出于健康考慮。
03 | 不要對食物作出消極評價
發現孩子抱怨飯菜不對胃口,可以通過引導與溝通來制止。讓孩子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來享受每一頓飯,也是對他人勞動基本的尊重。
04 | 關于筷子的禮儀
教育孩子以下用筷子的習慣都是不禮貌的:不停舔筷子;用筷子在餐桌上來回翻菜;越過别人去夾菜;把筷子插在飯菜上;拿筷子指着别人;把夾出來的食物再放回去。
05 | 規範用餐姿勢與禮儀
餐桌上的禮儀是門“燒腦”的課程,但一些基本禮儀在家就能教給孩子:吃飯時保持身體坐正坐直,這不僅僅是出于禮儀,也有利于食物消化。在吃中餐時,飯碗應當端起來使用,有條件還可以跟孩子模拟宴席用餐時筷子、勺子、飲料杯、渣盤的位置與作用。
吃西餐的時候,可以科普一下左叉右刀(左撇子可以反着來),用刀叉切食物不要弄出太大聲響,食物應當喂到嘴邊而非為了吃到食物而折腰等。
06 | 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大聲說話
一來邊吃邊說,更容易把飛沫沾染到菜品上,大聲喧嘩也會讓一同用餐的人感到不适;二來,邊吃邊說還容易噎着,從小培養“食不言寝不語”的習慣,細細去品味食物的風味,才是餐桌上至高的享受不是麼?
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離不開父母在一日三餐中潤物無聲的教育,當代城市父母如此,我們的父輩亦然。誰小時候還沒被父母那些關于吃飯的吓人故事“忽悠”過呢?不過這些唬小孩的餐桌故事,也對今天的我們帶來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即使今天的城市父母很少再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吃有吃相”,但它依然得到了傳承,就在你對孩子言傳身教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