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每年農曆廿五,農忙剛過,白族人們耍樂祈求豐收,互相祝福日子越過越紅火!
火把節白語稱“富物”(意即六月之皇)、“薪毀架”( 薪火節),漢語書寫為“星回節”通稱“火把節”,是白族火崇拜的節日,時在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重遇溫暖家】
白族古有火崇拜習俗,這一天,各村由年内新添子嗣之家作“會首”,在本村壩中豎一高大的火把,常年紮12台,閏年紮13台,頂端紮升鬥旗幟,上書“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字樣,下懸花紅、梨子、銅錢等物。天擦黑點燃火把,會首們以糖果、炒蠶豆、煙、荼、酒招待相聚在火把下場壩中的本村老幼。兒童則一手持小火把,一手往火把上潑灑松脂粉末相戲,以示對新生的嬰兒緻賀禮贊。此日,新亡故者之家人須上墳祭祀,在新故者墳前或大門口豎一小火把,如果是3年,表示對死者的緬懷。火把節是白族對“生之禮贊和死之緬懷”的節日,與史書“星回日祭祖”的記載相合。
關于火把節的傳說較多,有紀念漢代酋長曼阿南之妻阿南夫人殉夫之事;有三國時群衆歡送諸葛亮南征得勝回 之事;有南诏王皮羅閣“火燒松明樓”柏節夫人殉節之事;還有紀念五谷之神“達撥”,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事。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神靈。 興教寺是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
民間戲劇多始于酬神,所以寺廟門前多有戲台,正對供奉的神靈,人們演戲答謝神靈的庇佑,順便娛樂大衆——那也是托神的福啊。 (我們 祖廟北帝的萬福台,就是粵劇的搖籃)。
寺登街的火把節沒經打造,是原汁原味的民間節日,古戲台上演着多個民族的傳統歌舞,依然體現出茶馬古道上民族融合的遺風。
趁這個歡慶的日子,村裡一年内生了男娃的家庭出來給所有人敬酒(糧食釀的酒泡各種藥材,很補啊),生了女娃的家庭則給所有人派蠶豆,還有糖果瓜子等。
接到的人應該對嬰兒說些吉利祝福的話。
這酒不好拒絕,更不該倒掉,可是精彩才開頭,我還要喝多少杯呢?隻怕自己醉倒了錯過後面的精彩。 聽說今年有十幾個新生寶寶呢。
非暴力事件,不必緊張,這隻是狂歡的節奏……
嬉鬧的人群一手拿火把一手拽着松香粉,互相追逐往别人身上撒松香,火勢驟起驟滅就像玩魔術一樣
火把要向下拿,松香粉要往下撒,這樣才可以隻有刺激沒有傷害
攻過來攻過去,真的象打仗
喜歡誰就向誰撒火,為他們僻邪,祝福他們日子紅火
如果說火攻是武歡,那麼歌舞就叫文歡吧
難忘今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