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

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4:53:57

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升米恩,鬥米仇”,指的是如果别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升米恩鬥米仇)1

升米恩鬥米仇這個道理都不懂嗎

“升米恩,鬥米仇”,指的是如果别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這句話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中演繹地淋漓盡緻。由于主人公周秉昆在那一群留在家鄉的朋友中混得算是比較好的,同時他的大哥還是副市長,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力和可用資源較多。

當然,在其他朋友困難的時候,周秉昆有盡自己能力範圍内去幫助朋友,比如幫助找工作、甚至把自家的老房子給無家可歸的朋友一家居住,可以說是​做到了朋友應該做的事情。

可是,久而久之,這樣一群朋友慢慢對其産生依賴,每家遇到什麼難事兒都來找他,他感到為難的時候難免要拒絕,這個時候那些所謂的朋友非但沒有表示理解,反而是反咬一口,對其抱怨、生恨,指責其冷血......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周秉昆自己一家無家可歸想要向朋友要回老房子時,朋友家的妻子不是欣然搬家,更沒有對于别人房子給自己住這麼久的感恩之情,反而對着周秉昆大吼大叫......

我想,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吧。幫助多了,對方變得理所當然,當你有一天不再幫助的時候,對方不會引起以前的幫助而感到感恩,反而是​怨恨。這種心理可以用行為經濟學、消費心理學微觀經濟學中的概念進行解釋。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适應性偏見。也就是一個人對一件事物擁有久了會習慣,好東西會習慣​、壞東西也會習慣。

就像一個人會對别人給自己的幫助和善意變得習慣、覺得理所當然是一樣的​。習慣了别人對自己的好,而變本加厲地不斷對對方提出要求,​如果對方不能滿足,則心生憎恨。

同時,在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邊際效用。指的是“你每消費一件商品,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就好像在饑餓時吃的第1個饅頭和第8個饅頭的邊際效用是不同的,顯然第1個饅頭的邊際效用更強​。

幫助人這件事也是如此,往往會發現,你給一個人第一次提供幫助時,對方可能還會特别感恩或感謝,但是久了之後對方就會習慣,不會給予感謝甚至還提出無理要求,也就是每一次你對他的幫助​的邊際效用在遞減。

​這就告訴我們,給予别人幫助首先得看這個人是不是值得幫助,這是基本的價值判斷;其次是得注意給予幫助的頻率,如果對于對方的事情你一直都是絲毫不拒絕地加以幫助,久了對方産生依賴,事情會變得很難辦​。

學會關鍵時刻給予關鍵幫助,就像不要總是“錦上添花”而要努力“雪中送炭”一樣​。把好的力用在刀刃上​,不要做“濫好人”,否則隻會費力不讨好。

同樣地,消費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規避損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小孩到一個草坪上玩耍,但是有一位老人不想讓他們來,于是采取第一天給小孩們10元、第2天給8元、第3天給5元、第N天給1元......就這樣,孩子們​神奇般地都不來了。

為什麼呢?這是人的“損失規避”心理在作祟。損失規避,指的是得到的快樂無法緩解失去的痛苦,是人性一種不理性的​心理偏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們,他們在意的不是自己能獲得1元,在意的是失去了​9元。

而那些被施予幫助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希望被給予的幫助越來越多,他們也把别人的幫助當成是理所當然,當對方無法為之提供幫助時,對方在意的并不是曾經得到了很多幫助,而是自己現在或未來被幫助者拒絕的需求沒有能得到滿足這個“損失”​。

作為幫助者,要學會​适度适時;作為被幫助者,要知足感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