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思想及精髓

孟子思想及精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8:59:26

四方架構是原台大哲學系教授、現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杜保瑞教授所提出來,包括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和境界論的實踐哲學的理論架構。

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因此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跟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希望君王大臣和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最終孟子并沒有成功。所以如何用杜教授的四方架構來清楚的解讀孟子思想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内容。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1

01關于四方架構

杜保瑞教授認為中國哲學主流的儒釋道三家都是實踐哲學、生命哲學的性格,是實踐哲學的特質就是說學派理論的建立是以提出理想人生圖像為目标,并且說明理由,從而提出追求這個理想的做法,甚至進行實踐而有了實踐的記錄。

比較中西哲學,有相同的部分重點在存有論的讨論,不同的部分重點在價值哲學也就是杜保瑞教授提出的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境界論的讨論上。用四方架構來讨論實踐哲學的知識論問題,可以用中國哲學作為典範。

杜保瑞教授對《孟子》一書也重新做了編排,但是我認為用四方架構來解讀孟子的“四端心”“人人皆可為堯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擴而充之”“求放心”等等會更容易清楚了解孟子的思想實質。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2

02宇宙論

宇宙論哲學是實踐哲學系統中處理現象世界的知識定位部分,也就是指時間、空間、材質、存有者類别、世界觀等。但對于孟子來說,沒有特别談論宇宙論知識的,而是以經驗現實世界也就是家國天下來談論自己的價值理想。

孟子的生平年代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一般認為他出生在戰國時代中期,當時存在的還有二十國左右,其中七國争雄,都想兼并天下。孟子用圓熟的思想體系和超高的辯才能力周遊在各個國家,與君王、大臣、學生等等講述他的政治理念。

不論孟子的思想是否在當時政治上是否發揮作用,但孟子希望君王行仁政、百姓幸福安康的思想從未改變,每一篇孟子的叙述中都能看到或者感受到。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3

03本體論

本體論指價值意識,因着不同的世界觀而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孟子在儒家價值意識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上極有理論貢獻,他在孔子的“仁、義、禮、知”之上又擴展到“善、誠”等。

而孟子的性善論,使得儒家學說在三教辯證問題上,始終站穩人性問題的根本立場,唯其性善,才可以要求人人以堯舜為典範,唯其性善,才可以擴而充之或求放心,唯其性善,故隻要立志天下便無不可為之事。恰恰是因為孟子的性善論,才有王陽明的心學之建立,也才有中國知識分子頂天立地的豪氣幹雲。

例如: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意思是:告子說:“人性就像湍急的水,在東邊開個口子就向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子就向西流。人性沒有善與不善的區分,就像水沒有向東與向西的區分。”孟子說:“水确實沒有向東與向西的區分,難道也沒有向上和向下的區分嗎?人性向善,就像水總是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4

現在,用手潑水讓它飛濺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水讓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這是形勢造成的。人,可以讓他去做善的事情,這是他人性的狀況也是像這樣的。”人性如水性一樣,順着人性,可以行善也應該行善,正如順着水性,可以向下也應該向下。人之所以會不善,是因為受到外部條件造成的。隻要改變外部條件,就能把人性善的一面顯現出來。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音喜,五倍)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意思是: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沒有善,也沒有不善。’有人說:‘人性可以變得善,也可以變得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統治天下,百姓就喜歡善行;周幽王、周厲王統治天下,百姓就喜歡暴行。’還有人說:‘有些人生性是善的,有些人生性不善的;

所以,以堯為君主,卻有象這樣的百姓;以瞽瞍為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兒子;以商纣為侄兒,并且以他為君主,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賢人。’現在您說‘性善’,那麼,這些說法都錯了嗎?”

孟子說:“順着人性的真實狀态,就可以做到善,這便是我所謂的性善。至于有人做出不善的事,那不是天生資質的過錯。恻隐之心,每個人都有;羞恥心,每個人都有,恭敬心,每個人都有;是非心,每個人都有。恻隐心屬于仁德;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5

羞恥心屬于義行;恭敬心屬于守禮;是非心屬于明智。仁義禮智不是外界加給我的,而是我本來就具備的,隻是沒有去省思罷了。所以說:‘尋求就會獲得機會,舍棄就會失去他們。’人與人相比,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就是因為差的人不能充分實現天生的資質。

《詩經》上說:‘天生育衆多百姓,有事物就有法則。百姓保持常性,所以愛好美德。’孔子說:‘這篇詩的作者懂得人生正途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百姓保持了常性,所以就會愛好美德了。’”孟子認為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也就是仁義禮智之心,也就是人性之善本來就有,我們時時反省,就像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那麼時時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善事,所有的積累最後達到至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這個時候就是外部環境讓我們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我們的“四端心”依然沒有變化,因此事實上在日常處理事物過程中,我們時刻都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意思是:孟子說:“人不通過學習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慕父母的,等到長大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兄長的。愛慕父母,屬于仁德;敬重兄長,屬于義行;這沒有别的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天下通行的。”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陽明先生就提出了“緻良知”的命題,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四端心”,就是“仁義禮知”之心,但是當我們的良知被蒙蔽的時候,就需要“緻”來達到或者擴充。因此陽明先生所提的“緻良知”就是源于孟子的思想。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6

以下是孟子說仁義禮智達到善政善行。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意思是說:“君主行仁政,沒有人會不行仁;君主行道義,沒有人不行道義。”“仁”是對别人的關心,在這裡不僅講到了“仁”,還講到了“義”,也就是上行下效,君主責任重大,而百姓也需要自行擔負起責任來。

孟子曰:“廣土衆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意思是說:孟子說:“廣大土地于衆多的百姓,是君子所想要的,但是他的快樂不在這裡;站在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之内的百姓,君子可與做到如此,但是他的本性并沒有表現在這裡。君子表現他的本性,即使理想完全實現,也不會增加一點,即使窮困隐居起來,也不會減少一點,這是由于本分已經确定的緣故。

君子表現他的本性,仁、義、禮、智都根植于心,他們産生的氣色是純和溫潤的,顯現在臉上,洋溢在背上,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該怎麼做了。”孟子認為用實踐仁義禮智來變化氣質,不管是否實現理想,都可以坦然面對,然後經過努力達到行善的目的。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意思說:“人的的言論不如人的的音樂那麼使人感動,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那麼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愛慕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支持。”仁是發自内心的對别人的關心,禮是因着這種關心而有的合宜的行為。善政是君王對百姓的由衷的關心,讓百姓擁有好的生活,接受好的教育,自然百姓也會愛慕君王。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7

04功夫論

功夫論是實踐哲學的核心議題,是主體做何種培養或者訓練達到理想完美人格。杜保瑞教授認為功夫修養論有兩種進路,一種是身體修煉為主要路徑的功夫論,如道家莊子學派;還有一種是以心理修養為主要路徑的功夫論,孟子就是其代表。

例如在《公孫醜篇上》: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閑。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意思是:公孫醜說:“請問先生的有益之處在哪裡?”孟子說:“我能辨識言論,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請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孟子說:“很難說清楚的。那一種氣,最盛大也最剛強,以正直去培養而不加妨礙,就會充滿在天地之間。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8

那一種氣要和義行與正道配合;沒有這些,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集結義行而産生的,不是偶然的義行就能裝扮成的。如果行為讓内心不滿意,它就萎縮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義行,因為他把義行看成外在的東西。

對這種氣,一定要在行事上努力,但不可預期成效;内心不能忘記它,但不可主動助長,不要像宋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禾苗不長而去拔高的人,十分疲困地回去,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幫助與禾苗長高的人很少啊。

以為養氣沒有用處而放棄的,實不為禾苗鋤草的人;主動助長的,是拔苗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傷害了它。”所謂“浩然之氣”是把人的生命力發揮到極緻,抵達與萬物相通,“塞于天地之間”的地步,是長期集結義行而生的,以性善為基礎,努力達到至善。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要定一個目标,用向善的心努力學習,讓自己越來越優秀,為國家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意思說:孟子說:“一個人,充分實踐他内心的要求,就會了解他的本性,了解了他的本性,也就會了解天了。保存他内心的原狀,養育他的本性,就是侍奉天的正确方法。短命和長壽都不改變态度,修養自己來等待任務完成,就是建立使命的正确方法。”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9

人都有一顆善心,因着自己的心盡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所應該做和能夠做的。在生命中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有時候又會迷失自己的心,這時候就需要依着“四端心”,用善行來滋養培育,達到與天合一的境界。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說:“仁德,是人要保住的心,義行,是人要走的路。

放棄這條路而不跟着去走,喪失這顆心而不知道去尋找,真是可憐啊!一個人,雞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尋找;但是心喪失了,卻不知道去尋找。學習及請教的原則沒有别的,就是找回喪失的心而已啊。”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10

孟子強烈呼籲我們常常去關照自己的内心,是否一如從前不忘初心,;常常去察看自己所走的路,是否還是那條問心無愧的路。

如果心放出去了,那就要把這顆放逸的心找回來,如果路走錯了,要回到正道上,隻要目标确定就要勇往直前直到實現。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意思是: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它推廣到他所忍心做的事,就是義行。一個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擴充出去,仁德就用不盡了;

一個人能把不願意挖洞跳牆的心擴充出去,義行就做不完了;一個人能把不受人輕蔑的言行擴充出去,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會合乎義行的要求。士人沒到可以說話時就說,這是用說話來套取别人的想法;

可以說話時卻又不說,這是用不說話來套取别人的想法,這些都是挖洞跳牆一類的行為。”這與孔子所說的“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的意思類似,用“仁義禮知”的善心,擴充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做自己能力範圍内的事情,讓每一件事情都能達到極緻。此外,孟子也談到了反身而誠、立志、寡欲等等心理修養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正是陸王心學的主要來源。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11

05境界論

境界論是說主體在實踐以後所達到的理想完美人格狀态。孟子談論最多的是聖賢聖王,因為他所關心的世界就是經驗現實世界中君王是否行仁政,百姓是否過得安穩。例如孟子在《滕文公篇》中就說到“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意思是說: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但是讨厭沒有經由正途。沒有經由正途去求官位,與鑽洞找縫是同一類的行徑啊。這也展示了孟子的内心想要出仕,無奈現實中沒有古代那樣的聖賢仁君,所以隻能到處奔希望君王都能聽從自己的勸谏行仁政。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意思是:孟子說:“伯夷是聖人中清高的,伊尹是聖人中負責的,柳下惠是聖人中随和的,孔子則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孔子可以說是集聖人的達成。所謂集大成就像開始奏樂時先敲镈鐘,最後擊玉磬來結束。镈鐘的聲音,是旋律節奏的開始;玉磬的聲音,是旋律節奏的結束。開始奏出旋律節奏要靠智慧;最後奏出旋律節奏,要靠聖德。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12

智慧有如技巧,聖德有如力氣。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那一帶,是靠你的力氣;射中目标,就不是靠你的力氣了。”這是孟子對聖人的看法,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為例,分别代表聖人中的“清者、仁者、和者和時者”,并且以孔子為集大成者。

在《公孫醜篇》中,孟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學,則學孔子也。意思是說: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辭職就辭職,應該久留就久留,應該速去就速去,這是孔子的作風。

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我還做不到他們那樣;至于我所希望的,則是學習孔子。在孟子的眼中,孔子就是古代聖人的首聖,而且人人可以為聖人。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孟子對“人人皆可為堯舜”下了結論,人心都是善的,那麼人人都可以向着堯舜的方向學習,達到至善而成為聖人。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13

用杜教授的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和境界論的四方架構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孟子看到現實社會的各個國家分裂以及國君實行的政治不是真正關心百姓後周遊列國,希望大家都能學習堯舜治理國家,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而我們每個人都有“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的善心,所以能夠依着這個善心做各種有益于自己的心理修養功夫,最終達到至善的聖賢境界。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