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解讀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解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12:20:48

一.小緒

在從新解讀本章之前,我沒有再解第五十章,也不想抄襲傳統的解讀結果,原因有以下幾點。1,感覺第五十章太難了,其中一些語句及相互間的邏輯關系讓我無法理解;2,最近身體不好,不想多想生生死死的問題;3,我既不認同傳統經典對該章解讀的結果,也否定了之前我自己的解讀。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解讀(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解讀)1

中國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将第五十章放下,先解第五十一章。

在對第五十一章的理解上,我與古今道友的最大分歧在于:

1,我把“道生之,而德畜之”理解成了:道生于之,而德畜于之。

我的這種理解也是符合古文語法規範的。比如我們都知道“姜生樹上”的意思是姜生于樹上,而不是姜生成了樹或樹上。

這樣,我将“道生之,而德畜之”解釋為:各事物的道産生于它們自身的本質(即内因,是決定事物運動變化趨勢和過程的一個根本條件);人的言行品德(德)和事物的性質特征(德)也主要地取決于人和事物的本身并且是由人和事物自身表現出來的。

我總認為“道”産生不了任何東西,現在誰也證明不了“道”或上帝創造過什麼!反而“道”(這裡指客觀意義上的道,即事物變化的途徑、過程和規律)産生于事物自身已被現代科學理論所承認。并且把“道生之”理解為道生于之是符合古文語法規範的呢?

2,在對“器”的理解上

同樣,我也是先将“器”理解為器物,然後再加以引申的。但我認為有些刊物對“器”引申的力度過小,并且還讓人費解。比如我所讀範本(大衆文藝出版社《老子》)将“器”引申為形象,讓我理解不了。而我是将“器”從小往大進行機械式引申:小的器物是人造的種種容器或模範,它們決定着它們所盛或所造物品的幾何形狀,再大有江河湖海等天然容器,再大的容器還有天地之間自然空間,我們知道還有更大的無盡的宇宙空間。所以我将“器”引申為事物的外部環境(小到各種容器,大到地球環境甚至是宇宙空間環境”)。不同大小的“器”最起碼決定了事物目前的形狀、運動狀态或物态,而從動态的曆史的目光看,包括天地在内的萬事萬物的本質都産生于元初的環境(器)中,所以器——即外部環境一方面決定着産生什麼樣的事物,另一方面決定了所産生事物的運動變化趨勢和過程(即道)和事物的性質特征(即德)。所以從本章“而器成之”一句,我們讀出了環境決定一切的觀點。這一觀點不但不同于絕大多數的解老者,而且還不同于現代主流哲學思想,這說明春秋時的老子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至于這種觀點的對錯,我不多說了,各位朋友自然能夠判斷。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解讀(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解讀)2

金碗有也要飯

二.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複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謂之玄德。

三.第五十一章注

道(事物的變化過程和途徑)生(取決于,産生于。産生,生成)之(事物本身),

而德(人的品行或事物的特征)畜【xǜ。畜養(栓起來或關起來養殖;有别于放養或牧養)于】之(指道或指事物本身),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刑(通“形”:1,表現,表露。2,對比,對照)之,

而器(陶器;器具。在此可引申為一事物所處的外部環境)成(成就,形成)之。

是以萬物尊(尊奉;尊重)道而貴(重視,崇尚)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

夫莫之(安裝)爵(通“嚼”:嚼子,橫放在牲口嘴裡的小鐵鍊,兩端連在籠頭上,以方便控制和駕馭)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

畜之,

長之,

育(生育)之,

亭(成熟,)之,

毒(猛烈,由盛轉衰)之,

養(供養)之,

複(回來;回去)之。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依靠,依賴,依仗)也,

長而弗宰(主宰)也,此謂之玄德。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解讀(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解讀)3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四.第五十一章解讀

道(事物的變化過程和途徑)生(取決于,産生于。産生,生成)之(事物本身),

事物運動變化和變化的過程和趨勢(道)主要地取決于(生)該事物的本身(之)。

這符合我們所知的哲學常識:内因是變化的根本。

而德(人的品行或事物的特征)畜【xǜ。畜養(栓起來或關起來養殖)于】之(指道或指事物本身),

并且(而)人的思想品行(德)或事物的外在特征(德)也是由該人或該事物的本身(之)決定并制約的(畜)。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刑(通“形”:1,表現,表露。2,對比,對照)之,

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外貌和品質(物)與該人或該物對照便顯示出(刑)人或物的特點和不同(之)。

而器(陶器;器具。在此可引申為一事物所處的外部環境)成(成就,形成)之。

反而(而)是人和事物所處的外部環境生成了人和事物本質(之:指代事物的本質),并影響或決定着人和事物發展變化的途徑過程和趨勢(之:指代“道”)、也影響或決定着人和事物的品行或品質(之:指代“德”)、人和事物的外貌和特點(之:指代事物的特征)。

從上面對“而器成之”一句的解釋中,我們得到這樣一種觀念:外因決定一切。這一觀念與現代哲學常識是相背離的,我們大都知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在老子的和現代哲學的這兩種不同觀念中,哪一個才是正确的呢?下面簡單地分析一下:

若從時間不變的橫向看待事物内因和外因與發展趨勢之間的關系問題,那麼一定是:内因是變化的根本和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但若從縱向看待問題,就不一樣了。因為世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本來就有的,它們都有一個從無到有的産生過程,在一事物産生之前,根本就沒有該事物,也沒有所謂的内因,連同該事物本身都是在環境中産生的。所以從曆史的變化的眼光看事物,環境(即文中的“器”)因素決定了将要生成的事物的本質和内因,也會決定該事物的變化之道(即文中有“道”)和品質(即文中的“德”)和特征(文中的“刑”)。

所以我總認為《老子》中對一些哲學問題的描述更有動感。

是以萬物尊(尊奉;尊重)道而貴(重視,崇尚)德。

因此(是以),雖然各種事物(萬物)始終尊奉着(尊)确切的發展變化過程和途徑(道)、體現着較為固定的内外特征(而貴德),雖然(而)人們也各自崇尚且踐行着(貴)較确切的思想的品行(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安裝)爵(通“嚼”:嚼子,橫放在牲口嘴裡的小鐵鍊,兩端連在籠頭上,以方便控制和駕馭)而恒自然也。

但事物對道的尊奉(道之尊)以及人們對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行的堅守(德之貴),都沒有人(莫)在他們身上安過嚼子(之爵)對之進行控制,而總是(而恒)由他們自身的本質決定的(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

雖然人和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道)取決于(生)它們的自身及它們所處環境(之);雖然人的思想和言行以及事物外在特征和性質(德)取決并受制(畜)于它們的自身及其環境(之);

長之,育(生育)之,亭(成熟,)之,毒(猛烈,由盛轉衰)之,養(供養)之,複(回來;回去)之。

但通過對事物發展之道及其品質特征的總結和預測,可以知道人和事物成長的客觀過程(長之),知道發育的過程(育之),知道成熟的時期(亭之),知道事物會發展到鼎盛狀态然後由盛轉衰(毒之),我們也能知道事物發展的各個時期裡與世界的供養關系(養之),我們也會知道萬事萬物最終都會回複到它們的本原而消亡(複之)。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依靠,依賴,依仗)也,長而弗宰(主宰)也,此謂之玄德。

“道”決定着(生)人和事物的發展過程但(而)并不擁有事物本身(弗有),“德”決定着事物的品性特征(為)但并不(而弗)依仗暴力去強迫事物(恃),環境即“器”促成了事物的成長(長)但并不去(而弗)主宰它們(宰),人們若能做到這樣就能被稱之為(此謂之)最高尚的品德了(玄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