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術”(砭石療法)被稱為中醫六術之首(砭、針、灸、藥、按跷、導引), 也被稱為“針灸之母”。砭石療法在我國古代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曾一度銷聲匿迹。
近年來,随着砭石佳具——泗濱浮石的重新發掘及其在臨床上取得的顯著療效,砭石與砭石療法再次得到世人的認可和關注。讓我們跟随北京中醫藥大學谷世喆教授一起來認識這種古老而又神奇的砭石和砭石療法。
砭石古已有之
砭術産生于石器時代,是一種用尖石、石片或陶瓷碎片刺割或按壓體表的外治法。
《說文解字》中解釋:“砭,以石刺病也”。
石器時代人們主要以火和石具為生存工具。石具除了打獵、防身外很自然的也可以用它來治療疾病,“如将用火烤過的石頭放在腹部可以緩解因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痛;用一定形狀的石頭刮擦叩壓體表,可緩解肢體關節的疼痛;用有刃口的石頭可以切割排膿治療癰瘍……”
《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以砭石做熱熨以治痔”。馬王堆帛書《脈法》中有“用砭啟脈”之說。
《黃帝内經》中多處提及砭術,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等。
砭術佳石在泗水
1987 年,在中國首屆藝術節上,我國古老的泗濱浮磬重新向全世界發出它莊嚴美妙的聲音,而這曾經一度失傳的砭石,失而複得,還有一個故事。
1978 年,山東省出土了一套 13 枚的編磬,這套編磬中有 11 枚完好,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十分優美,可惜其中 2 枚損壞。山東省的音樂教師楊浚滋為尋找制作泗濱浮磬的材料——泗濱浮石,走遍了古泗水流域,終于找到了泗濱浮石。楊浚滋首先配齊了那套 13 枚編磬中損壞的兩枚,恢複了古編磬的完整,繼而又複制了其他古泗濱浮磬并研制了新的泗濱浮磬。
關于泗濱浮磬 ,我國著名訓诂大師孔穎達認為“泗濱,泗水之濱。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石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有少量泗濱浮磬陸續出土,以安陽武官村商代墓葬的虎紋磬和商代婦好墓的鸮紋磬最具代表。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 , 同時也是一位女将軍 , 泗濱浮磬作為婦好的陪葬品 , 可見當時砭石療法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
楊浚滋的工作使得人們重新看到并獲得泗濱浮石。那這種岩石是不是制作砭具的佳石呢?一系列的科學檢測表明,泗濱浮石以其“微晶、超聲、遠紅外”三大特點,居一切岩石、礦物之冠,被認定為首選的砭具佳石。它的手感澀中有滑、硬中有軟、涼中有溫,物性全部滿足了制作砭具佳石的三個條件,這為砭石療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