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初創《新青年》
陳獨秀在創立《新青年》之初,所寫的文章多是意見的表達,而非學理的闡述,更加沒有新文化的概念。這個時候,雜志所刊登的是對國外先進思潮的譯介,和對于時事的點評。
第二階段:《新青年》雜志社遷移至北京,以北大為根據地聚攏多位知名人士。
1916年底,陳獨秀被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雜志也跟着遷到了北京。當時在蔡元培的鼓勵下,各式各樣的先進分子雲集北京大學。其中一大批資深人士成為了《新青年》編輯和作者,比如:魯迅、章士钊、錢玄同、傅斯年、顧颉剛等。
總體上,《新青年》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對專制,提倡民主;反對傳統倫理;改用白話文等。
第三階段:激烈的論争,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1918年過後,陳獨秀的思想越發激進,他創辦《每周評論》用來發表自己激進的文章。
與此同時,一批熱衷于新思想的優秀學生,以胡适為顧問,創辦了《新潮》雜志。《新潮》雜志堅持“批判的精神”、“科學的主義”、“革新的文詞”使得其一下子便獲得了全國文學青年的熱烈擁護。
《新青年》、《每周評論》和《新潮雜志》三者相互聲援,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讓《新青年》和文學革命在整個輿論圈裡迅速竄紅起來。
第四階段、五四運動讓新文化運動升級
随着北洋政府與日本内閣的關系越親密,知識分子和學生在共同的反日情緒下愈發團結。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雖然學生是這場運動的主體,但知識分子提出各種主張,給了學生有力的支持。陳獨秀本人還因為當街發海報而被逮捕。
五四運動過後半年内,全國白話文刊物達到了四百多種,全國的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學習新思想的團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