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6:29:14

?【長鏡頭】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豔,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農業大市的别樣風姿)1

【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豔

8月,走進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百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标準化生産基地,近觀玉米抽穗揚花、長勢喜人,遠望田疇交錯、綠浪千層。

近年來,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四平市積極探索黑土地保護模式,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多彩化,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描繪着豐收美景。

“鐵牛”隆隆細耕作

傍晚,太陽緩緩下山,一台大型免耕播種機從遠處駛來,機聲隆隆。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大橋村村民李克明一臉自豪地說:“一個人、一台機器、一周時間,我就把流轉來的60垧地種完了。”

漫步在四平市村屯沃野,到處可見農民開着小車,把種子化肥拉到田間地頭交給農機手,潇灑地當起“甩手掌櫃”。

今年30歲的馬雲秋,已是有着8年經驗的老農機手。得益于四平市的農機手操作培訓,馬雲秋告别了打工的生活。他說:“有一技在手,就好比捧着‘鐵飯碗’,穩着哩。”

目前,四平市已推廣保護性耕作366萬畝,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其中,機耕率96%、機播率92%。全市農機用戶超過4.1萬戶,農機從業人員達4.8萬人。

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李國興說:“在疫情特殊時期,四平農業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還實現升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農業機械化和現代科技的注入。”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7月23日,連日少雨的四平市碧空澄澈。“咱這地抗旱能力強,不信你瞅瞅。”盧偉蹲下身子,用手在地裡一扒一摳再一攥,一抔摻雜細碎稭稈的黑土被瞬間握成了團。

“如果沒有水分咋能成團?這就是梨樹模式養出來的地。”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自豪地說,合作社現有農機54台套,覆蓋耕種收各個環節,都是實行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的配套機具。

梨樹模式是14年來梨樹縣為保護好黑土地所做的積極探索,當地人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稭稈覆蓋還田,将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産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并形成了以稭稈覆蓋為主,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植保防蟲害等的技術體系。

經過10年連續監測,該模式下的梨樹黑土地保護試驗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層0至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數量增加到120多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保護性耕作每年減少稭稈焚燒100萬噸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00噸。

梨樹縣委書記曾範濤說,“黃金玉米帶”上興起的新耕作方式,讓玉米的産量更穩、更高,糧食安全也更有保障。未來,梨樹将繼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多彩農業處處有“戲”

如今,四平市的糧食作物早已不再是玉米“一枝獨秀”。通過不斷調優,四平的雜糧雜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同樣花開滿園。

走進四平市山門鎮頭道村惠麗農場的文洛式溫室蔬菜園,一排排整齊的水培蔬菜郁郁蔥蔥。為豐富百姓餐桌,農場裡還種植了土豆、白菜、西紅柿等蔬菜,用監控設備全程記錄蔬菜從種植到配送流程,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起開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目前,四平市标準棚室面積已發展到5.28萬畝,規模園區累計達到77個,棚室菜瓜果菌産量達到67.3萬噸,實現産值21.7億元。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3日05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