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清代樂鈞志怪筆記小說《耳食錄》,翻譯時略有改動。文中插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删除。
在河北保定的蠡縣,有一位劉老爺子,是個農夫。劉老爺中年得子,大兒子那會兒才三歲,小兒子還在襁褓之中。
本來,有兩個兒子,劉老爺應該很高興。但是,此時,他卻傷心欲絕。怎麼回事呢?原來,他兩個兒子都得了痘症,這玩意在當時是很難治好的,一旦得了這種病,基本治不好,隻能等死。
現在,劉老爺小兒子已經死了,大兒子也生命垂危,劉老爺夫婦哭幹了眼淚,卻沒有什麼辦法。
劉老爺覺得,再等下去大兒子也還是個死,與其就這樣看着他一點點難受而死,不如埋了吧,免得大家都傷心。
劉老爺的妻子不忍心,說什麼也不肯讓他把大兒子埋了。兩人在争吵中,大兒子終于沒能撐住,沒了氣息。
這一下,劉老爺的妻子不說啥了,幾次哭倒在地。劉老爺安撫好妻子,擦了擦眼淚,用兩個小棺材,裝着兩個兒子的屍體,帶到了村外面,然後挖了坑,把兩個兒子埋了。
此時,天已經黑了,劉老爺在兒子墳前站了一會兒,這才慢慢離去。
過了好大一會兒,有一位販賣皮條馬鞭的貨郎,山東人樂大郎從當地經過。經過劉老爺兒子的墳冢時,他聽到了哭聲。
樂大郎一開始很害怕,仔細一聽,發現哭聲來自于附近,像是孩子的聲音。于是,他不再害怕,尋聲而去,發現哭聲是從墳裡傳出來的!
哪個人這麼狠毒,把孩子給活埋了呢?
樂大郎大聲喊叫,想着喊村裡的人來認認,看看到底是誰家的孩子。但是,樂大郎喊了半天,也沒人理他。畢竟已經是夜裡了,而且離村裡太遠了。
樂大郎本想等到天亮,再到村裡去看看,但是,一來孩子等不得,二來自己也着急回家,所以他不再等待。扒開了墳,打開了棺材。棺材打開後,樂大郎一看,兩個孩子都沒死,都在哭呢,應該是渴了。
樂大郎身邊有水,他拿出水給兩個孩子喝了,兩個孩子喝下後,稍微好了些,哭聲減小,慢慢地睡着了。
也許,這兩個孩子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吧,畢竟,哪個父母也不會舍得親手埋了自己孩子。樂大郎心裡是這麼想的。
兩個孩子睡着後,樂大郎把大孩子放在一個筐裡,把貨物和小孩子放在另一個筐裡,然後挑着擔子,擔着兩個孩子,開心地回家了。
樂大郎之所以開心,是因為他已經成婚好幾年,但是妻子藍氏一直沒能生個孩子。他一心渴望能有個孩子,前幾年還心心念念,後面找了郎中,拜了觀音,可還是沒能有個孩子。于是,他慢慢就死心了,覺得自己命裡注定沒有孩子,所以這事兒就不想了。
現在,樂大郎一下子就有了兩個兒子,他能不高興嗎?
樂大郎之所以要回家,也是因為妻子藍氏在家情緒不好,這次得到鄉人的書信,說是藍氏在家十分自責,覺得自己丢人,所以尋死覓活。
這也難怪,因為古代女人嫁人後,如果一直不生孩子,是一種很大的過錯。古代男子休妻,有所謂的“七出”(七出者: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和惡疾),就是隻要占了一條,丈夫就可以休了妻子。
七出之中,第一條就是妻子不能生孩子。當然,對于底層人來說,娶個妻子都不容易,即便她真的不能生,一般也不會休掉。盡管如此,對于女子來說,自己不能生個孩子,且不說養老沒保障,就是在同輩人中也會覺得臉上無光。
藍氏和樂大郎結婚五年了,一直沒能有孩子,藍氏本就自責、羞愧,再加上村人的閑言碎語,冷漠眼神,所以藍氏情緒很崩潰,樂大郎要經常安撫她。
這一下,上天賜給自己兩個兒子,樂大郎狂喜,快步回家,一路上盡量買些牛奶、稀粥給兩個孩子吃。兩個孩子本來有痘症,不知道是身體好,還是在墳中悶了的緣故,居然慢慢自愈了。
回家以後,樂大郎把自己路上的事情說了,還說自己得了兩個兒子!
藍氏一看,兩個兒子稀俊,打心底裡也很高興。她心中激動,跪在地上,連連拜上天,不斷磕頭,一把眼淚都流出來了。
夫妻二人給兩個孩子取名,老大叫樂之詩,老二叫樂之書。
就這樣,樂大郎和藍氏開始用心養育兩個兒子。有了兒子,藍氏心情好了,再也不會情緒崩潰,樂大郎也能用心販賣貨物,可能是心情好,他生意慢慢好起來了,于是攢夠了錢,他幹脆回了家,在家中開了店鋪。
三年之後,藍氏居然懷孕,也生了一個兒子,樂大郎更加高興,藍氏也激動地哭了。畢竟,這是她的親生兒子。兩人按着“詩書禮易春秋”的順序,為兒子取名為樂之禮。
當然,雖然有了親生兒子,但是樂大郎和藍氏并沒有因此虧待樂之詩和樂之書,他們依舊把這兩個孩子當成親生兒子養育。
樂大郎一個人養活全家五人,也不容易,所以三個兒子長大後,一邊讀書,一邊跟父親做生意,還能幫忙做事。
慢慢地,樂大郎家賺了錢,生活越來越好了。
樂之詩年紀大,此時已經十二歲,樂之書已經九歲,而樂之禮已經六歲了。有時候,藍氏會跟樂之禮說他大哥、二哥的事,所以樂之禮小小年紀,就知道樂之詩、樂之書不是自己的親生哥哥。
樂大郎告訴樂之詩:你是家中老大,古人說,兄長兄長,一家之長,而且長兄為父。你作為兄長,應該多一些責任心,我不在的時候,你得代替父親,教育好弟弟。
樂之詩懂事,點了點頭。
這一天,老三樂之禮不肯讀書,正在調皮胡鬧。老大樂之詩生氣了,教訓了樂之禮幾句。樂之禮不服氣,頂撞了幾句。樂之詩一看三弟不聽話,抄起家夥就要打樂之禮。
樂之禮害怕了,說:你又不是我哥哥,為什麼要罵我打我?我爹爹如果不帶你來我家,你恐怕就要死在墳裡了,哪還有今日?
樂之詩覺得這話不對勁,忙去問母親藍氏。藍氏大怒,訓斥了樂之禮,她知道瞞不住了,于是讓樂之詩去問父親。
樂大郎覺得,這孩子已經十二歲了,也可以告訴他了。于是,他就把自己撿到樂之詩樂之書兄弟倆的事,都說了出來。
樂大郎叫來弟弟,告訴他後,兩人大哭,說要尋找生父生母。
樂大郎勸道:當時已是深夜,我喊了村人,卻沒有人來,現在家中除了你兄弟二人穿的的貼身衣服,并無其他證明,你們怎麼去找父母?
藍氏也勸:哪有狠心活埋自己孩子的父母?就算能找到,怕也是不好的……不好的父母。你們就别去了,我們一直把你們當親生孩子,不會虧待你們的。
樂之詩很懂事,說:為人兒子,豈能不知父母呢?我一定要去,哪怕隻是見一面,謝過他們生我之恩情。
樂大郎和藍氏沒辦法,給了樂之詩一些錢,讓他們帶着幹糧,帶着那件貼身衣服,樂大郎又親自把他們送到蠡縣,然後才回家。
樂之詩和樂之書到了蠡縣,找到了樂大郎所說的村子,但毫無頭緒,隻能在村裡徘徊。
有人看到了,問他們有什麼事。樂之詩說:我是本村的人,從很小就離家出走了,現在回來是找父母的。
那人問樂之詩:你父親姓甚名誰,家住哪裡?
樂之詩搖了搖頭,說:不知道,我那時候才三歲,完全想不起來了。
幾個人一聽,說:這樣,可沒有辦法找啊。你有沒有親人,他們知道你父母是誰嗎?
其中一人看了看樂之詩和樂之書,說到:我看你的模樣,倒是和俺們村的劉老爺子有些像,不如你們去劉老爺家問問吧。
樂之詩請那人帶路,于是衆人到了劉老爺家。
劉老爺開門後,那人說:這孩子跟你有些像,會不會是你的孩子啊?
劉老爺有些不高興,說自己沒有兒子,讓他們趕緊走。
樂之詩想到了衣服,說:對了,我小時候穿過這件衣服,你們能認得嗎?說着,他拿出當年貼身穿的衣服,以及樂之書的那件貼身衣服,向衆人展示。
劉老爺一看衣服,有些眼熟,身軀晃動,他不敢确認,叫出妻子。
妻子出來一看,頓時哭了,激動地說:這……這就是我兒……我兒當年的衣服啊!可是,可是你們不是……不是已經死了,還被埋了嗎?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樂之詩大哭,說:父親當年把我們埋下,其實我們沒有死,夜裡醒來哭泣,一位山東貨郎路過,聽到哭聲,救出我們兄弟,養育成人。我們也是上個月才知道,因此才來認親。
樂之書年紀還小一些,似乎沒什麼感覺,隻是跟着哥哥哭。
劉老爺和妻子哭個不停,拉着孩子的手到家中,又買了好酒好菜,請衆人一起吃飯。飯後,衆人離去,劉老爺又問了樂之詩兄弟,養育他們的父母家在何處,自己要親自去拜謝。
劉老爺家中田地很多,非常有錢,他帶着許多錢财去謝樂大郎夫婦,但樂大郎夫婦婉拒了。于是,劉老爺依舊讓兒子拜樂大郎夫婦為爹娘,名字不變,隻是改了姓。從此,兩家往來頻繁,如同親人。
後來,劉老爺給兩個兒子說親成婚,兩個孩子對兩家父母都很孝順。
最後,作者說:我不絕人之嗣,天亦不絕其嗣,未必非恻隐之心所感動也。顧撫養教育,至于成人,則義父之恩,又何殊于生父?
意思就是:我不害得别人絕了子嗣,上天也不會讓我絕了子嗣(所以藍氏後來生子),這其實也是上天有恻隐之心,上天也被感動了。那些願意養育孩子成長的人,雖然不是親生父母,但是和親生父母也沒有區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