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從身邊的同事、朋友、鄰居的口中,聽到過諸如此類的言論,“家裡老人不小心摔倒了”,“家裡老人摔倒住院,最後因為各種并發症去世了”,等等。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因為年齡結構的變化,伴随老齡化社會而來的,必須要提及的,便是各種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其中,骨質疏松症便是嚴重威脅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繼發的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導緻老年患者緻殘和緻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醫療及生活負擔。
骨質疏松症是一種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的骨骼疾病。骨質疏松症患者會存在骨量丢失、骨組織顯微結構破壞以及由于骨強度下降所導緻的骨脆性增加,所以該類人群容易發生骨折,骨折以脊柱骨折最為常見,以髋部骨折造成的危害最大。
另外,肩部骨折、腕部骨折、骨盆骨折等也是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這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
一般情況下,正常成年人在30歲左右,骨骼強度達到人生的最高點。随着年齡增長,人體的體質量、體質量指數、骨密度、骨礦含量、肌肉質量和脂肪質量均會有不同程度地下降,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正常生理過程。
因此,骨質疏松症的發病率在老年人中,尤其是絕經後的女性老年人群中,是很常見的。根據國家發布的首個中國骨質疏松症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症患病率達32.0%,女性占比為51.6%;近年來,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高。
由于骨質疏松症的存在,在無外傷或者輕微外傷的情況下,該類人群很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性骨折。
李奶奶便是這樣一位在患有骨質疏松症基礎上,遭受外傷導緻骨折的患者。
李奶奶,今年60多歲了,退休後的生活主要是幫着兒女照看孩子,在家做做飯,偶爾與隔壁鄰居王奶奶閑聊幾句。很普通的一天,李奶奶陪着小孫子玩耍,在後邊緊緊追趕着小孩子的腳步,生怕孩子一不小心磕到。
沒想到的是,小孫子沒有摔倒,李奶奶沒注意碰到了桌角,摔到了地上,然後右側大腿傳來了劇烈的疼痛感。李奶奶的家人趕忙聯系了120,将李奶奶送到醫院。醫生了解病情後,緊急查X線片,明确診斷為“股骨頸骨折”,需要馬上手術治療。
李奶奶的手術很成功,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可以出院了。出院前,醫生告訴患者家屬,根據李奶奶的病史情況、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李奶奶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平時安安穩穩的,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有外來的磕碰、撞擊,很容易造成骨折。這個年紀的老年人,應該定期監測骨密度情況,并建議李奶奶前往内分泌科針對骨質疏松症做專科治療。
骨質疏松症嚴重威脅着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該病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又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或“靜悄悄的流行病”。
但是,随着病情不斷進展,骨量不斷丢失,骨微結構破壞,當出現以下3個不适症狀,這個時候一定要考慮可能存在骨質疏松症,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1.疼痛
患者可能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腰背部疼痛,甚至“渾身痛”,夜間更為明顯,有時甚至會影響睡眠。白天活動以後,疼痛一般會有所緩解。但是疼痛症狀有可能在很長時間内反複出現,時輕時重,并常常伴有乏力、腿抽筋的不适症狀。
2.脊柱變形
嚴重的骨質疏松症患者,因為椎體的變化,會出現身高變矮或駝背等脊柱畸形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甚至能夠影響心肺功能,造成呼吸困難,出現便秘、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的不适症狀。
3.骨折
骨質疏松症患者通常很脆弱,容易在遭受輕微外力,甚至在無外力影響下,發生骨折。并且,骨質疏松症骨折發生後,潛在二次骨折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骨質疏松症後骨折,會給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喪失自主生活能力,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影響。
因此,醫生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應該通過定期檢測骨密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松的情況,以期實現疾病的早期幹預及預防。
骨密度指單位體積 (體積密度) 或者是單位面積 (面積密度) 所含的骨量,骨密度值是目前公認的診斷骨質疏松症的标準,當骨密度值T值≤-2.5時,能夠診斷患者為骨質疏松症。
隔壁王奶奶知道了李奶奶的情況,專門到醫院進行了骨密度檢查。出人意料的是,今年66歲的王奶奶骨密度有-1.4,雖然存在一定的骨量流失,但在同齡老年人中屬于骨密度值偏高的。
醫生詳細了解了的王奶奶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發現有以下4種生活習慣,對于預防骨質疏松症是有幫助的,很值得大家學習,同時叮囑王奶奶要長期堅持下去。
①.注重飲食均衡有營養
充足的鈣攝入,對獲得滿意的骨峰值、減緩骨丢失、改善骨礦化和維護骨髓健康有益。充足的維生素D攝入,對于促進腸道鈣的吸收,幫助身體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以及降低跌倒風險是有幫助的。蛋白質是與肌肉質量最相關的因素,充足的蛋白質攝入是保持肌力的重要内容。
因此,日常生活中,保證每日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D和鈣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的肌肉率,促進骨骼強健。
包括每日通過雞蛋、魚肉等食物的攝入,保證蛋白質攝入量,并每天攝入一定的奶制品,同時,控制鹽的攝入。
②.遠離不良的生活方式
吸煙、飲酒、藥物使用等因素不僅能夠影響基礎骨量積累水平,也導緻中老年人群的骨量流失,增加骨質疏松症發生風險的重要原因,要養成正确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少喝濃咖啡、濃茶,盡量不喝碳酸飲料。
③.堅持規律的運動
運動可增加患者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機體敏捷性,改善姿勢平衡和協調性,使步行能力提高,跌倒與脆性骨折風險降低。運動還可改善骨密度、維持骨結構。通過規律的參加體育活動,提升肌肉的數量和質量,提高靈活性,穩定關節,強化抗骨折能力。因此,運動對于預防骨質疏松症是大有益處的。
适合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在專業的教練指導下,根據自身身體條件,開展适量、有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訓練,提高運動能力,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也可以通過行走、慢跑、太極拳等運動,進行身體鍛煉。
運動應循序漸進,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運動量、運動方式、運動類型。開始新的運動訓練前應咨詢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評估,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原則選擇适合的運動方式。
④.保證充足的日照
在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中午休息時可以到戶外曬太陽促進“補鈣”,紫外線可促進維生素D在人體的合成。應該注意的是,玻璃會阻擋大部分的紫外線,因此一定到戶外,享受充足的日照。
同時,過強、過長時間的日照,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應注意為面部、眼睛等容易曬傷的部位采取防曬措施,可适當裸露手部、胳膊、小腿等部位曬太陽,要保證每周2次的日曬,每次15-30 min,以促進體内維生素D合成。
此外,某些人群并沒有适宜的生活環境,不能保證充足的日照,或者并不能堅持規律的鍛煉,或者因為身體原因,存在消化吸收不良的情況,多種不同因素影響下,導緻機體維生素D或鈣缺乏出現。
這種情況下,需要前往醫院聽取專業醫生的建議後,合理補充鈣劑、維生素D等,以此保證身體每日營養元素的正常攝入,從而維持骨健康,預防骨質疏松症。
從李奶奶、王奶奶兩個人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健康的重要性。老年是人生的必經階段,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堅持,能夠為老年階段的高質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無論我們是處于青年、中年還是老年,都需要向王奶奶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1].中老年人體成分與骨密度的關系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合理預防不做“年輕骨松族” 食品與健康.
[3].骨質疏松症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 中華醫學雜志.
[4].原發性骨質疏松症診療指南(2017)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5].中國老年骨質疏松診療指南(2018) 中國老年學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