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河中,古人用經驗和智慧總結出許許多多經得起推敲的道理和準則,這些經驗和道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老俗話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人在床上别磕頭,人端飯碗莫停留”就是衆多老俗話中的一句。這句話單從字面上看,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不要給躺在床上的人磕頭,看到别人準備端碗吃飯,就不要遲疑,趕緊從人家家裡離開。至于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就需要慢慢地聊聊了。
這句老話其實就是古人在禮儀方面給我們留下的警示和忠告。“磕頭”在我國古代禮儀當中算得上是最高級别的了,因為古代人們相互之間常用的社交禮節不過是拱手,作揖而已,論到“磕頭”,這可是個重大的禮節,也叫“叩首”,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場合下使用,而且通常是小輩給長輩,大臣給君王行此大禮。民間的“叩首”禮,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場合下使用,比如長輩的壽辰,兒女的婚禮中,晚輩給長輩要行“叩首禮”。逢年過節,或者古時晚輩給長輩早晚請安的時候,都要磕頭。這樣的“叩首”禮,一般都需要長輩衣帽整齊地端坐于椅子上,接受兒孫的大禮參拜。
除此之外,“叩首”禮還用于喪禮中,孝子對已故親人的參拜。雖然同是“叩首”,但對生者和逝者的參拜還是有所不同,一般對健在的長輩隻磕一下頭,而對于逝去的先人,禮數就比較繁瑣了,很多地方都是三叩九拜。
為什麼古人不讓對還在床上的人行跪拜叩首的大禮?其實理由也很簡單,你想人家還沒起床,你就對着躺在床上的人行跪拜之禮,有點像對逝去的人行禮的嫌疑,十分讓人犯忌諱,古人認為這不是尊重,而是在詛咒。
而“人端飯碗莫停留”就更容易理解了,大家知道,古代由于農耕技術的滞後,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是極度匮乏的,每個家庭在解決溫飽問題後,糧食都所剩無幾了,所以古人告誡如果在别人家逗留時,看到人家要端碗吃飯,最好識趣離開,因為這樣會避免尴尬,人家做的是一家人的口糧,如果這個時候你沒點眼力價,還賴在人家家裡不走,會讓主人十分為難,給你吃,家裡人就會挨餓,不給你顯得主家又特别小氣。所以這句老話的确很适合當時的社會,也正是因為人們覺得有道理,這句話才得以流傳了下來。
盡管我們如今的社會,衣食住行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再也不用為每日的口糧擔心發愁了,但老祖宗的這句關于社交禮儀的古語,依舊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