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是每個人的夢想,那麼她是否有自己的密碼?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系不僅是幸福家庭的必備要素,也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家長單方面地“教”,孩子單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長和孩子組成的共同體,是長久陪伴中獲得的共同成長。今天是第27個“國際家庭日”,讓我們一同尋找幸福家庭的“秘鑰”,看看怎樣的“陪伴”才有益于孩子成長。
少講道理多情感聯結
有的父母說:我從來不發脾氣,都是講道理。講道理沒錯,但是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應先給予支持,道理暫時擱一下。
幾乎人人都有過這種體會。比如遇見暴風驟雨,孩子害怕,想依偎着父母,可父母沒有主動靠近孩子,卻一本正經講起了雷電是怎麼形成的,還教育他不要害怕、害怕就不是男子漢!等等。
這是不合時宜給予,彼此情感錯位,孩子會感覺父母距離自己好遠,會感到不安。其實,此時父母若能送上自己有力的臂彎,雷電的威力自然降低,因為孩子得到了支持。
想象一下,不擅與孩子情感聯結的父母,能與孩子相處融洽嗎?不融洽的關系裡,積極的影響就不可能發生。
人都喜歡那個喜歡自己的人,孩子更是如此。讀懂孩子的行為,與孩子健康地共情,是價廉物美的親子秘笈。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良好了,才能聽得進父母所說,父母才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并給他積極影響。
有效陪伴每天30分鐘足夠
有專家多次提到,爸媽完全不需要因為工作陪不到孩子而感到不安。唯一要做的是,給予寶寶固定時間段的陪伴,如果是高質的,隻要30分鐘也許就夠了。
是的,對于孩子而言規律太重要,如果他明确爸爸媽媽都很忙,但在某個時間點,他們都會來陪伴自己,他會很安心,他會期待那個相處的時間段。即使媽媽暫時不在身邊,孩子也是很笃定地等待媽媽,能夠安心度過一整天。
“我是個忙碌的媽媽,但我也努力盡職。所以每周三我一定要回家和孩子們一起吃晚飯的。”有母親表示,在那個固定的時間段,會把所有事情放下,與孩子們一同玩拼圖、打鬧,給他們講故事,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感受,認真地傾聽孩子訴說。
别讓機器取代家長陪伴
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兒童使用新媒體出現了低齡化、娛樂化的傾向。專家指出,孩子們使用新媒體多是由于缺乏陪伴,特别是學齡前的孩子。由于父母忙碌且沒有小夥伴一起玩,孩子隻好轉向手機與平闆電腦;而随着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多孩子選擇新媒體。
“新媒體兒童”來了,家長需要“見招拆招”。對此,專家指出,家長除了要提升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認識,還應該重視親子間的溝通,用引導參與的方式陪伴孩子使用新媒體。尤其是在制定規則的方法上,家長需要經常跟孩子聊聊。如果父母想要管控未成年子女使用新媒體,盡量不要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設備,隻借給他用,也就是說給孩子使用權,而家長保有管控權。
喚醒父親的教育責任
電視熱播劇《慶餘年》中,範思轍被父親誤會罰跪後,等父親出門讓他起來時,範思轍先是一愣,确定父親的意思後,站起來給父親作揖。有所觸動的範建問他:“無緣無故地讓你跪了這麼長時間,你就不想知道是為什麼嗎?”範思轍卻說:“肯定是又做了什麼事,讓爹不高興了”。
有雜志曾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他們“不用力”或者“用力過猛”,就會讓彼此之間變成傷害大于愛。
最好的教育環境是包容性的,它具備兩個這樣的基本特征: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可是,多少年來,“嚴父慈母”才是中國家庭的标配,因為母愛,大部分母親都能包容孩子的一切。但是,“嚴父”卻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打擊,孩子發展好的時候,打壓他,美其名曰“戒驕戒躁”,孩子受挫的時候,訓斥他,以顯父親權威。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那麼,一個好的父親,應該勝過100個優秀的校長。所以,作為父親,請主動卸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去靠近、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包容的态度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孩子定會比你想象中的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