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俗稱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燈節。元之意為首,正月是一年的首月,宵的意思是夜,這天是一年之中首個月的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道家以正月十五為上元日、七月十五為中元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日。
元宵節始于西漢,漢高祖劉邦死後,其妻呂後掌握大權,漢舊臣周勃等誅殺了諸呂,迎劉邦之子劉恒入朝當皇帝,即漢文帝。因為這一天是消滅呂後勢力的日子,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進行慶賀,漢文帝也微服出行,與民同樂。由此,世代相傳形成了節日。元宵節以社會活動為主,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出來活動。過去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也可出去觀燈看玩意兒。我村過去看高跷、小車子會、落子、宮燈等娛樂落動。
十五到來之前,各隊便開始有人組織籌變辦燈會。生産隊時有集體出資。過去用人采集松樹落,用石碾子壓碎,用麻油将勻,用紙包成核桃大小,現在用鍋沫、柴油拌,待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燈。
十五放“神燈”,沿村内大道放燈。十六放“人燈”,沿村内各胡同,各姓氏門口放燈,到誰家門口時,都要放鞭炮或煙花予以迎接,有秧歌或小車子會跟随其後,兒童們手持各式電池燈籠緊随其後。過去是自制秫稭杆燈籠。人們不時的抱些棒子稭點燃烤手,口中念叨“烤烤手年年有,烤烤腚不生病”等,俗稱“祛百病”。待燈放完之後,全村人集中到村中央一塊開闊地進行燃放煙花鞭炮活動。二踢腳(俗稱“兩響”)、長短鞭、大小鞭、震天雷齊鳴,地下響的、天上響的,紅、黃、綠、白的禮花彈交替升空,各種色彩交相輝映。孩子們雀躍歡呼、手舞足蹈,成年人駐足仰望着圓圓的月亮及五彩缤紛的夜空,不時的喝喊:好!漂亮!由此烘托出農村生活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一道靓麗的美景。正月十五由此結束,等待來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