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陋室銘》:
《陋室銘》
作者其人及創作背景
《陋室銘》是詩豪劉禹錫的千古名作,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在他生活時期,詩人有兩個派系,一派以白居易為代表,追求語言淺近,簡單明了;另一派則是以韓愈跟柳宗元為核心,主張複古文。劉禹錫跟這兩大詩派的關系都很好,他跟白居易合稱“劉白”,與柳宗元合稱“劉柳”。
其名作《陋室銘》兼顧古樸典雅和通俗易懂這兩個方面的特點。
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幹政的危機局面,為了打擊藩鎮和宦官的勢力,當時朝廷中那些讀書人出身的有正義感的官員們便對這些勢力進行了頑強的鬥争。永貞元年,以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為代表的革新派,在唐順宗的支持下開展了史上著名的“永貞革新”,革新舊政,旨在打擊宦官和懲治貪污腐敗,這就觸動了保守權貴們的既得利益,在他們的反撲之下,永貞革新僅僅維持了半年就宣告失敗了。
劉禹錫作為革新的核心人物,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牽連,被貶為遠州司馬。後來輾轉擔任了好幾任的地方官。作為朝廷的一方重員,長期在沉淪在地方上,這表明他在政治上是一直受到排擠的。
詩人劉禹錫
《陋室銘》就寫于他在任職和州通判期間。劉禹錫在和州辟有一間書齋名日“陋室”,然後自賦《陋室銘》。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曾為他的這首銘文寫字刻碑,後來由于千餘年的戰火波及,劉禹錫的陋室和柳公權的字碑均已不複存在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詩題解析:陋室不陋
從文體學的角度來看,“銘”是一種古老的應用文體(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本來是頌偉旌德之文,其内容主要是一些簡短的頌揚或者勉勵之語,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在文具上印寫的那些格言警句。但作者卻将它和“陋室”放在一起,與之相生相合,别有一番韻味。
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一方面借用了銘這種上古的文體,然詩文顯得更加的莊重與典雅,另一方面又借鑒了近體詩的格律,汲取了唐代詩文的藝術精華,而且寫得通俗易懂,沒有高深且讓人難以理解的字句,這就又是今的一面了,所以,它有着“亦古亦今”的這個藝術特點。
“陋”字的意思是狹小、簡陋、粗陋,所謂陋室基本的含義就是“狹小的房子,簡陋的房子,粗陋的房子”。我們知道,一所房子是否狹小,設施是否簡陋,大體上是有一個客觀的标準的,但它是否粗陋、粗俗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劉禹錫的陋室
從劉禹錫的描述來看,他的這所房子,毫無疑問空間很狹小,設施很簡陋,但這是否就代表他的這所房子就是粗陋的呢?
這就需要看你側重的是物質的奢華還是精神的高貴了。
而在詩人看來,隻要陋室的主人擁有一個高貴的品格與精神,那麼這個陋室就是不陋的。
雖身在陋室,但詩人心境高潔,有着高貴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他無視物質的簡陋,而追求最本真的精神豐滿,這就是陋室不陋之所在
劉禹錫的一篇陋室銘,不僅展現出了他藝術上亦古亦今的特色,而且還将他泰然自若的人格魅力表現得淋漓盡緻。
以銘作文,以陋室為空間,詩人劉禹錫在這樣的環境中将思想的維度擴展到無限,也将内心的強大和超凡脫俗的勇者風範展露無疑。
那麼,詩人是如何體現他的精神和品格的呢?
《陋室銘》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
(一)第一部分,詩人以自我勉勵為核心,從德的角度來稱頌陋室之不陋。
《陋室銘》第一部分
這一段,詩人對陋室的形象沒有一個具體的描寫,隻是将陋室比喻成“有仙的山”和“有龍的水”。山不在于高,總以住着仙人為貴,水不在于深,總以住着龍為貴。
正如《尚書》中所雲:“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糧食不算是香的,美好的品德才是香的。
由此,我們知道品德的高尚比物質的富足那要重要的多。
詩人在這裡借用這個典故,也是在暗暗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品德的高尚比家纏萬貫更為重要,更能使狹小的陋室變得高雅。
雖然在形式上,詩人不講聲律、對仗,但全用四字句,顯得很凝練,樸素,古意盎然。這幾乎就是一段上古的銘文了。
這一部分,詩人重在說理,他力圖将其寫成格言警句,可以供人記誦、引用,給人很大的勉勵。
(二)第二部分,詩人開始詳細地展開對陋室的各個角度的描述,寫陋室在物質上的陋與精神上的不陋。
這一部分,全用對仗句,講究聲律,對陋室做了一番非常豐富的形象描述,是一段十分漂亮的文字。
《陋室銘》第二部分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陋室的自然環境。
“苔”和“草”本來都不是高貴的景物,因為房屋比較潮濕,加上來拜訪的人又不多,所以苔痕才會一直綠到門前的台階上;又因為房屋有些破敗,平常也沒有人來清除房屋周圍的雜草,所以草色之青才會一直透到窗簾前。
細想之下,這樣的景象背後總是帶着一點凄涼的境況。但詩人好像渾 然不覺,寫得怡然自得,将苔痕和草色當做美好的風景來欣賞。對于唐代的詩人來說,這些平凡的、暗示平窮的景物一般都是不好意思拿出來說的,而我們的詩人劉禹錫卻懂得欣賞清貧之美好。
詩人“德馨”之品格
這就說明,詩人有着良好的文化素養,這就是他“德馨”的一個具體表現。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寫到了陋室的人文環境。
詩人雖然對房屋的物質條件沒有一個很高的追求,但是他對來訪的客人卻非常的挑剔,一點都無法将就。如果不是有大學問的人,那他是不配和詩人交往的。别看詩人房子破,可是那些沒有文化教養的人,卻還都沒資格登門呢。
那些不學無術,隻知道阿谀奉承、見風使舵的地方官員,根本沒有資格和詩人交往。因為讀書人在精神上的高貴不是世俗的那些權勢可以改變的。這是詩人“德馨”的又一個具體表現。
3)接着,詩人又寫自己在這個陋室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從精神這個層次來寫陋室之不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琴是一種古老的樂器,聖人孔子在教授弟子詩歌和音樂的時候,就是用琴來伴奏的。因此,彈琴也就成為了讀書人的一個标志。金經就是佛經,在詩人所處的時代,佛經已經在讀書人中間廣為流傳了。士大夫在閑暇之餘,就鑽研佛經,尋找人生的哲理,感悟佛教那中脫俗的智慧,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風雅之事。
詩人彈琴
“素琴”是高雅的象征,“金經”代表的則是通達,這與“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絲竹”是指世俗中很多人追逐的那種時髦且流行的樂曲,而詩人卻嫌絲竹擾亂了他清淨的心境;“案牍”指公文,掌握大權才會有公文批閱,而詩人卻嫌棄案牍勞損身體。
素琴與絲竹相對,金經與案牍相對。因為沒有絲竹的幹擾,所以詩人才有心情彈琴;因為沒有公文的勞頓,所以詩人才有時間讀佛經。對于擁有精神追求的人來說,世俗的喜好反而成為了他的累贅,而這種精神上的境界是那些沒有修養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這就是詩人德馨的另一個表現了。
詩人利用前人典故,巧妙地闡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的高尚要遠遠重于物質上的富足,并以此文與後人共勉。其詩文的形式更是明練樸素,古意盎然。一間簡陋的書房,卻被劉禹錫描寫得淡雅清新,詩意别緻。在詩人看來,物質的富貴奢華,反而是一種煩擾和束縛,精神的自由和情操的高潔才是他最終的精神追求。
(三)第三部分,詩人又回到了自我勉勵,繼續贊頌陋室的德,從而體現陋室之不陋。
《陋室銘》第三部分
詩人将自己的陋室比作成諸葛廬和子雲亭,它們都是曆史上極其有名的陋室,它們的主人諸葛亮和楊雄,都是因自己的才華名垂千古的。詩人自然也是把自己比作了諸葛亮和楊雄。同時,引用孔聖的話,為陋室下一個結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有君子居住的地方,怎麼會陋呢?這個不陋是從精神層面而言的,因為君子是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的,具有高貴的精神。孔子是儒家精神的象征,是君子的典範,以孔子的德行,無論住到哪兒,都不會顯得粗陋。孔子認為精神的高貴可以戰勝物質的簡陋。
詩人在這裡引述了孔子的觀點,他的陋室也是因為君子居之,所以何陋之有!與孔子一樣,劉禹錫也認為自己有着高貴的精神,這就足以戰勝物質上的簡陋了。
這一段,詩人又回到了說理,精神的自由足以戰勝現實中的羁絆。
結語
陋室之陋是陋室物質上的一種貧困,而陋室之所以不陋,那是因為陋室的主人精神的自由,在精神之不陋面前,物質之陋就顯得不值一提了。兩相對照之下,陋室最後仍然是不陋的。
劉禹錫《陋室銘》
詩人通過自己的經曆,給傳統的經典賦予了一段嶄新的意義。在粗陋的物質條件下,詩人用一篇《陋室銘》彰顯了讀書人的精神自由,表現出了對逆境安然若素的樂觀精神。并且詩人的這種樂觀精神也為其後輩文人所繼承、傳揚,成為他們在遭受貶谪時所奉行的一個傳統。
《陋室銘》中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對物質享受輕視,對精神追求重視,已經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共識了。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陋室銘》《論語》
《回鄉偶書》:詩人用調侃手法、剪裁之功寫盡了對家鄉的濃濃情誼
王之渙《登鹳雀樓》,其名在何處?不僅寫景出名,說理更是一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