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

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21:11:38

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近期,由于“上海疫戰”和“俄烏之戰”讓國内國際各種媒體的輿論輿情陷入了政思的“沼澤”之中…,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的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1

聽其言而信其行哲學意義

近期,由于“上海疫戰”和“俄烏之戰”讓國内國際各種媒體的輿論輿情陷入了政思的“沼澤”之中…

于是,我也不自量力地揮舞着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大旗,想成為一名百家争鳴奇談的思辨者、或者是綻放在百花争豔中一朵帶刺的玫瑰…

可是,由于自己志大才疏的智能和知能的基礎,以及坐井觀天和盲人摸象的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哲學的實踐活動的局限,讓自己的幼智和拙見,不僅遭到了朋友圈的恥笑,而且還把大言不慚的帽子扣在了自己的頭上,這讓我一下子陷入了思想和精神領域裡的迷茫徘徊之中…

百般無奈和無地自容的思想探索之中,我終于想到了古為今用、以史為鑒的祖訓…于是我就鼓足勇氣的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正兒八經的《山海經》和《論語》研讀了起來…

結果,當我看到《大荒東經·海經.第九卷~大言山篇》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和扣在頭上的大言不慚的帽子…

自從我“認識”大言不慚的時候,大言不慚的基本釋義:說大話而不覺得難為情的本意,就深深的刻在了心裡,并且從來沒有質疑和懷疑過它的對與錯…

然而,當我研讀《山海經》過程的時候,才知道了原來大言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座山;而不慚則是《論語》中不怍的同義詞…

二者出處的原文分别是:

~大言出自《山海經》的原文: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東海之外,最荒遠的地方之中,有座山,名叫大言;此山是太陽和月亮升起的地方。

~不慚(不怍)出自《論語》,其原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

用流傳了千年的白話來說,它就是"一個人隻會說大話,而辦不了實事"的意思。

【】對自己前一段“大言不慚”的拙見痛定思痛之後,我從哲學思想與社會實踐曆史的角度出發,突然發現: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時候,對流傳了千年的“大言不慚”來源于《論語》中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定位,有點片面或偏見啦…

1.對《論語》中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曆史理解

~從曆史的角度來講,《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它以語錄體為主,叙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

《論語》的文章多為語錄,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

~《論語》是中國曆史自宋代以後,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備注: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大學》、《中庸》是南宋朱熹從《禮記》中摘出并分章斷句加以注釋後形成的儒書 …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真實含義

【1】其言之不怍

a. 其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應該是代詞,表示第三人稱或副詞中表示時間的過去時;

b.言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話,言語;一個字或一句話;書、著作、文章;學說、主張;政令、号令;說、說話;論、談論等多種用法…

c.之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動詞、代詞、助詞、介詞、連詞等;

~動詞 :生出,滋長;往,至;用,取;是;

~代詞 :這,這個;他(她,它),他們;其,他的;自稱,對稱;

~助詞 :定語和中心詞中間,“的”;主語和謂語中間,用于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賓語前置的标志;

~介詞:“于”,“諸”、“以”的意思;

~連詞 :與,和;“而”、“則”;

d.不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無,沒有;非,不是;不到,未;

~副詞 :表示否定;表示禁止;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表示選擇;

~古漢語中,通“丕”,大的意思;

e.怍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羞;顔色變化;

從上面對其言之不怍每個字的意思來看,它應該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說話内容,是不感覺到羞恥或不對的;

2則為之也難

a.則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劃分等級,引申為等級的意思;相同,均等;表标準權衡器,引申為權衡、衡量;規律、法規;楷模、準則;仿效、效法;作、做;立即、馬上;當副詞時,乃;即、就;才;隻、僅;當連詞時,表示轉折;承接;平列;遞進;假設;因果;選擇等多種意思;

b.為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做,幹;特指勞動;造作,制作;制定,訂立;治理;做出,裝出;舉行,施行;學習,研究;撰寫;求取;精選,選擇;繪畫 ,雕刻;用,使用;成熟,成長;歸于,屬于等等;

c.之

同上;

d.也

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性主要是:各種語句中的副詞;通“他”,“它”;

e.難

在古漢語詞典中,多音字,nan第二聲,nan第四聲 和nuo(諾);

第二聲時,主要詞性是:困難,不易;使困難,或感到困難;不能,不好;厭惡,忌恨;

第四聲時,主要詞性是:危難,禍患;變亂;仇敵;拒斥;責問;疑問;畏懼,擔心;謹慎;

nuo音時,奈何;茂盛貌;驅逐鬼疫…

從上面對則為之也難每一個字在古漢語中的認識與理解,則為之也難本意就應該是:做事情是很困難的 或着是做事情要謹慎,以防禍患…

2.對《論語》中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真正意思的理解

【1】 從《論語》中“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概括成為大言不慚最早成語的時間,應該是南宋.朱熹對《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原文的:“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注解~“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欲踐其言,其不難哉。”而得…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說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稱晦翁 。是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52歲時,将《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合刊,這就是中國經學史上的“四書”之名的來曆 。

~朱熹嘔心瀝血修改《四書集注》後,在南宋王朝的支持下,《四書》從此就定為了封建王朝士子修身的準則…

《四書》不僅構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了當時社會實踐活動中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 。

~由于這個思想體系以“理”作為宇宙最高本體,以“理”為哲學思辨結構的最高範疇,所以被稱為理學。理學雖以儒家禮法、倫理為核心,卻因其融合了佛道思想精粹而區别于原始儒學,所以被稱為新儒學 。它也成為了元朝迄至明清的曆代王朝作為治國之本;也作為了人們思想行為的規範和封建科舉的标準教科書。

【2】《論語》中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曆史意思

~中華民族在人類曆史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且中華文明也是曆史上最獨特的人類文明。

a.目前人類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隻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傳承下來的文化;

b.中華文明中的漢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而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論語》創作時代時,漢字有着自己“國家”鮮明的含義和藝術特征,它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a.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甲骨文堪稱鼻祖;

b.漢字的演變過程,也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自從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确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當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時,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楷書也就成為了漢字的标準字。

c.漢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常用的隻有1000多字,所以每個字都是非常主貴的,前面對每個字進行的分析,《論語》也不例外…

d.根據《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的創作時間或時代的原文篇章,它主要談論的是當時社會實踐活動中:為政之人 、為政之德、退隐之士應該怎麼做的問題

綜上簡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真正意思應該是: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難成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

3.由“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概括出的“大言不慚”的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

~從《山海經》中我們知道,大言是我國東海之外的一座山名,是日月出落的地方(從地理位置和《山海經》中的描述,大言山猜測就是現在日本的富士山);不慚則是:不怕害羞或擔當的起意思;也就是日出日落是自然規律的意思 ,它告訴我們,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規律…

~如果我們從哲學思想與實踐的角度出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理解為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言與行關系的問題呢 ?那麼,大言不慚的本質,是不是也應該是言與行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下面,我們就從《論語》和信息時兩個角度出發,來分析一下言與行辯證統一關系:

【1】“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中以言為主,以行為輔的言與行

從人類社會曆史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人在進化過程中,隻有言與行兩種實際情況,因此,人的本質屬性也就體現在了言與行的辯證統一關系中 。

a.有言而不行,屬于空言;

b .言與行不相符,屬于虛言;

c.言在先,而行在後,屬于謹言;

d.行在先,言在後,屬于慎言;

e.行而不言,屬于無言;

從上面的五種言與行的關系,它關鍵是在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以言為主,以行為輔的哲學實踐。

【2】“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中,以行為主,以言為輔的言與行

當我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行為主,以言為輔時,就有了關于言與行沉默是金,開口者銀 慎言最妙的哲學實踐活動的說法。

【3】從社會制度學的曆史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人與人關系的問題,依然是處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作用地位

a.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哲學問題,應該是中華民族儒學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大言不慚”充分說明了這有點…

b.儒學在創建時,就有了兩種“人”的出發點~先聖孔子從“人性善”出發,以“仁”為主;後聖荀子則從“人性惡”出發,以“教”為主,強調“禮法并施”,提出來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哲學思想…

c.荀子是中國曆史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是先秦時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百家争鳴的集大成者…

d.荀子總結百家争鳴的理論成果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創立了先秦時期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他的思想在以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潛移默化地發生着影響…

e.言歸正傳,荀子在反對鬼神迷信的基礎上,提出來了人的“性惡論”的新儒家思想,他重視人的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學以緻用”的言行辯證統一關系…

【】荀子在《大略篇》中,從國家治理效能的角度出發,将言、行、制三者關系分為了四類:

a.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b.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

c.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d.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為此,荀子對言、行的哲學思想與實踐,提出來了自己獨到的~“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觀點。

綜上簡述,如果我們從哲學思想與實踐的角度出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朱熹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概括成為的大言不慚,理解為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言與行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名正言順、行古志今 。

有點奇談怪論的傾向,懇請讀者批評斧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