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央視“新聞三十分”報道,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正式入駐新建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是曆史課本上大名鼎鼎的“司母戊大方鼎”第一次以新名字進入公衆視野。
△司母戊鼎(又作後母戊鼎)
電視機前的觀衆第一反應是,有沒有搞錯?“司母戊”怎麼會念成“後母戊”?這麼低級的錯誤央視竟然也出!
當意見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央視後,人們得到的答複是:央視沒錯,司母戊鼎改名了,改成“後母戊”了。
原來,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們通過研究,為它改了名。名是改了,可在學術界又引發了一次争論,而且一争又是11年,直到現在。
那麼這隻“鼎鼎”的大名到底是“司母戊”還是“後母戊”呢?可以說從它出土之後,争論幾乎就沒停過。
而造成這種争論的根本原因是商代文字在寫法上的“随性”。
比如有些字,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這就是所謂的“鏡像字”。例如:
當然,同理,“司”也可以寫作“後”:
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司”還是“後”呢?
主流的認識是“司”。支持者中最著名的是郭沫若先生。
雖然很多學者認為是“司”,但理解也有不同。
一種認為“y”象匙形,也就是“匕”的象形,就是用匙往“口”裡喂東西——即“飼”的本字,引申作“祠”、“祀”。
而“司母戊”意為“祭祀母親戊”。(戊是某商王母親的廟号)
另一種認為“y”象權杖形,“口”是下命令,也就是說,“司”是權威、神聖的象征。而“司母戊”意為“聖母戊”。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司”和“後”的用法就差不多了,想一想“後羿”就明白了。
△郭沫若先生像
而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反寫的“後”,從意義上而言同上面的第二種解釋基本相同,隻不過認為它并非“司”而已。
所以無論叫商朝的那隻鼎為“司母戊”還是“後母戊”,皆是學術層面的論争,并且體現了學術一時的傾向性。
可是把鼎放在國家博物館讓萬千百姓去參觀,改名就進入了社會層面。這時,這個“後母戊”的名字就顯得尴尬。
第一,“司母戊大方鼎”從曆史課本進入普通百姓的頭腦之後,意識已根深蒂固,乍一改,很不舒服。
不管學者認為叫“後母戊”多麼合适,多麼高端大氣上檔次,可老百姓卻不一定買賬。所以,有網友調侃,說它叫“後媽鼎”最合适!
專家要費多少口舌才能讓這些“非專業人士”接受“後羿”的“後”與“後媽”的“後”不是一回事呢!
△改名曾引發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反對
第二,既然有學術争議,這名還是别輕易改。
假如以後“司”派又占了上風怎麼辦?是不是國家博物館裡大方鼎前的銘牌還要改?
——不是不可能!近期有學者指出,雖然商朝人寫字“随性”,搞個“鏡像字”不在話下,可“後”這個字在中晚期的商王朝可能壓根還沒有“出生”!
有人查找現有的商中晚期的甲骨與鐘鼎文字,沒有找的和“後羿”的“後”、“王後”的“後”同義的、同字形的字,一直到戰國晚期這個“後”字才出現。而從商中晚期到戰國晚期相隔1000多年,所以除非戰國人穿越回商朝,那是個“後”字才有可能。(當然我們也可以寄希望于考古發掘的新發現)
所以改錯了名被“打臉”是小事,把嚴肅的學術事業“鬧劇化”才讓人不舒服。
最後,悅華還是傾向司母戊大方鼎的叫法,主要是親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