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在下來給大家推薦一部可以重複觀看的番劇,也是一部歌頌青春的成長,他的标題也含有着呐喊之意,哪怕這個标題不過是冰淇淋的意思,相信有蠻多人已經猜出來我要說的是哪一部了,那就是京阿尼有名的,《冰菓》
電視動畫《冰菓》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穗信原作的《古典部系列》小說,以該系列的第1部《冰菓》為标題。所以大家可能第一時間看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一個青春校園的番劇為什麼會跟推理扯上關系,但其實看得久了就能發現,裡面雖然推理的都是一些雞皮蒜毛的小事,雖然都不是什麼兇殺案件,主角也不是那種名偵探,不過是一位信奉節能主義(笑)的高中生罷了,但這樣的推理其實更見作者的想象力不是麼?事件不夠大,那就用更加細膩的筆觸來描寫事情的經過,案件的蛛絲馬迹,也帶給了觀衆不一樣的故事體驗。在動漫中每一個基本的小點,哪怕是你們不曾去注意過的點,在這部動漫裡也許都是通往最終答案的鑰匙,這也不禁讓我想起我當年惡補《基本演繹法》的時候。
其實如果有關注過冰菓作者米澤穗信的小說的,其實都能在他的小說裡找到跟《冰菓》兩位主角十分相似的點:
自作聰明的少年在一個同年齡,内心強大而成熟的少女身上獲得了成長和救贖的故事。
所以《冰菓》實際說了一個折木奉太郎如何在千反田愛瑠的影響下逐漸從所謂的“節能”變成不“節能”的成長故事。
在我的心目中,這種男主年少輕狂,但在朋友的不斷扶持、不斷糾正下、最後從傲慢變得可靠的成長類動漫,是我很喜歡的一類動漫,因為它最接近我心目中青春的感覺——苦澀又甜蜜,帶有陣痛的脫胎換骨。
為什麼說是陣痛,是苦澀的,在這部動漫裡,給我帶來沖擊最大的是,冰菓為什麼叫冰菓,這個名字有什麼含義,當主角為屏幕前的觀衆們帶來解釋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想的到。
為什麼我标題要提到成長的“呐喊”,其實說到“呐喊”,身為中國人的我們自然是再熟悉不過了,魯迅先生大名鼎鼎的著作。其含義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其實當我看到“冰菓”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英文中的“BINGO!”,之後再去問了下學習日語的朋友們,發現其實是一種點心,當時看的時候其實是沒有聯想到這是一部推理番,于是覺得,哇京阿尼怎麼又制作這麼小清新的番劇啊。得出這種結論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又有多少的黯然神傷和啞口無言在我們看到那一串象征着黑暗過去的'I scream'時,誰會想到這部番的名字其實是這個意思,冰菓就是日語的冰淇淋。Ice cream, I scream.,而關谷純在失望至極的情況下留下給後輩的暗語——我在呐喊,i scream。
誰都沒有想到第一個故事的主題居然是學生運動,而且講述的是學生運動中的犧牲品。也許很多人都認為高中生活是玫瑰色的,但是對于關谷純來說是麼?他的高中生活也許是灰暗的,也許是不甘的。他是英雄麼?
在第四話裡,折木用一些零碎的消息去推理塑造了一個足以被後人傳唱,自己也絕對不會後悔的完美的既光輝又悲劇的英雄形象。關谷純作為反抗學校的學生領袖,精神支柱,帶領着當時的學生們反抗學校,俨然一副英雄的形象,哪怕最後被退學,也是光榮和值得歌頌的,然後被寫進社刊中,同時文化祭又被稱為“KANYA祭”,被後人銘記。一切似乎都是一個略顯老套的英雄劇本。可是,他真的不後悔麼?他真的光輝麼?
為什麼千反田會哭?也許當時的折木忘記了這點。所以當他們最後了解到這是一個悲劇的時候,不僅僅是震驚到了他們,還有我們。
但造成關谷純悲劇的不僅僅是學校,更主要是那些獻祭關谷純的學生們,為什麼說是獻祭,因為關谷純本身就是被當做了祭品,一個被當時的黑暗吞噬的祭品,一個無力反抗的,也無法呐喊的祭品。
這一點在《冰菓》社刊第二期的序文中得到了體現,動畫中折木也提出了質疑,序文中的“犠牲”一詞并不讀作gisei,而讀作ikenie,也可寫作“生け贄”,也就是中國古文言中犧牲最早的意思,高中有一篇課文,《曹刿論戰》裡有一句話: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裡面的犧牲,意思是被獻祭的牛羊牲畜,而關谷純,也正是這樣的東西,如同牲畜般被獻祭。
“犧牲”一詞尚可理解為為了光榮的事業而舍棄自己,可以讀出積極進取的含義。
“祭品”一詞用在人的身上,卻隻能感到深深的悲哀和不寒而栗。
想起魯迅先生在《呐喊》中的一段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想想那時候的關谷純,是否被困在人們用希望編織的鐵屋子裡?無法呼吸,無法呐喊,最後被人們溢滿黑色的希望所吞噬?他隻能把自己的呐喊用隐秘的方式告訴之後的後輩們,我,在呐喊,我,在哀鳴。而折木呢,他并不是被人們的希望所困住,隻不過是因為自己所謂的節能主義,所謂的青春所禁锢,他不想呐喊,也不想哀鳴。那麼,作者的這個“I scream”是不是也在提示男主——折木,你的“呐喊”在哪裡呢?正在他打算 “悶死”在自己的鐵屋子裡,他遇到了那個好奇寶寶,她用一種近乎暴力的方式,打開了他的鐵屋子的大門。一句,“我很好奇”,将折木從即将悶死的屋子中帶出。
也許大家會認為,冰菓是一個群像劇,但其實,看到最後會發現,真正的主角永遠都是那個無口節能少年折木奉太郎。所有的劇情,所有發生的故事,他的開心,他的憤怒,他的不甘,他的頹唐,都是他成長的一部分,從少年到成人,從沉默節能到成熟可靠的成長。
幫心上人解決的雜志名事件,被入須學姐利用,在溫泉中的性幻想,摩耶花那永遠送不出去的巧克力,還有鼓起了勇氣卻最終說不出口的表白,每一集每一個故事都是折木一步一步從節能中走出來,從那一個他認為灰色的青春的“虛僞的青春”中走出來的階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漫無目的,是所有中二少年都經曆過的階段,而引導他脫離這個軀殼的,正是這個瞳孔發亮的好奇少女。
我們從op中可以看得到京阿尼對這個主題的高度概括:困在學校玻璃裡的折木,沒有任何人能看得到他,也走不出來,這就是他那“自以為是的青春”,隻有千反田一個人發現了他的存在,并把他從青春這個籠牢中拉出來。此刻千反田的眼神真是溫柔得讓人融化。
在整部動漫的最後一段,在櫻花下,折木推着屬于自己的自行車,兩人之間隔着一條小小的馬路,在折木看來卻宛若一道天塹。
他了解的隻不過是千反田的一小部分,在自己面前的千反田永遠是那樣呆萌可愛,而祭典上的千反田成熟美麗,之前的自己仿佛井底之蛙。所以他才會在最後把要說出口的告白縮了回去,換了一句不鹹不淡的“變冷了呢”。此刻的折木也許了解到了裡志的·糾結與苦楚,這時候他反倒開始羨慕起裡志了吧,羨慕他們之間沒有沒有溝壑的戀愛,折木沒有向她告白,因為現在的折木也許看不到未來,他不會輕易的對千反田許諾什麼,也許這段潛藏在心底裡的戀愛會變成折木最珍貴的回憶呢?但向來呆萌的大小姐千反田也在這一刻明白了折木的心意,也很應景地給了回應“不,已經是春天了。”
不論他們最後能否在一起,在16歲櫻花正怒放的那個季節,那一抹濃郁的薔薇色會在他們今後的人生中留下無法抹去的痕迹。或許折木不會輕言放棄,他會在那條青春的路上越走越快,最後走向更成熟的自己,那道天塹也許在全力的折木面前算不了什麼,那些無法實現的諾言,終會有可以實現的一天,那句沒有說出來的我喜歡你,終會有親自說出來的那一天,但是現在,對于我們來說,足矣。
折木弄花千蝶反田,薔薇穹下曠世戀語。
最後歸結本人在看完這一部番的一句感想,無關乎裡面的劇情映射,隻是我一個人的看法:
冰菓,是一個内向者寫給自己的情書。
延伸閱讀:
關注公衆号 情報姬 獲取更多ACG情報 不定時還有福利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