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差異主要在哪些方面,同時它們誰的未來期望值更高點?
作者 | 陳肖
來源 | 格隆彙APP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5G時代終于很快就要實現了,随之而來的便是以3C消費産品為代表的電子産品的更新換代潮即将陸續上演。而作為所有電子産品都必須的電池産業,同樣受到資本的熱切關注。
消費電池将乘着5G時代之風再度起飛已确定無疑了,而在A股市場,已有億緯锂能、欣旺達、德賽電池等主要3C電池品牌商。在其中,德賽電池和欣旺達同屬3C消費電池行業的龍頭,其營業收入規模和賽道均較為相近,但其中還是有不少經營業務數據差異,由此估值上也有所差異。
那這些差異主要在哪些方面,同時它們誰的未來期望值更高點?
這裡從兩者的業務結構,核心指标營業能力,估值水平等數據來對比一下兩者的高下,以便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1
主營業務對比:專注與多元化
德賽電池成立于1983年,公司前身為深圳市建材設備公司,是國内最早從事锂電池封裝集成和電源管理的生産制造企業,于1995年3月A股上市。
德賽電池圍繞锂電池産業鍊進行業務布局,其中惠州電池主營中小型锂電池封裝集成業務,惠州藍微主營中小型锂電池電源管理系統業務,惠州新源主營大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電源管理系統及封裝集成業務。公司為電動工具類産品提供電源管理系統及封裝業務,客戶涵蓋了包括百得、博世、牧田、創科等在内的主要電動工具廠商。
公司锂電池的電源系統及封裝業務,産品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電動工具、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公司在中小型電源管理系統暨封裝細分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客戶包括蘋果、華為、三星、索尼、小米、OPPO等。
欣旺達1997年成立,主營業務是锂離子電池模組的研發、設計、生産及銷售,2011年A股上市。公司目前形成了動力電池及動力總成、儲能系統與能源互聯網、3c消費類電池、智能硬件、自動化與智能制造、第三方檢測六大産業群,是全球锂離子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客戶同樣包括果、華為、聯想、三星、索尼、小米、OPPO等。同時公司動力電池的業務發展迅猛,客戶包括吉利汽車、廣州汽車、東風柳汽、東風雷諾、北汽福田、小鵬汽車以及德爾福、博世等。
對比德賽電池和欣旺達的成長軌迹,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間,兩者主營業務相近,也均打入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供應鍊,在消費類電池領域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
但在近年兩者的發展方向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德賽電池成立至今便一直隻在電池及配件領域紮根生長,而欣旺達在近兩年的消費電子領域迅速成長之後,又開始大手筆布局動力電池、智能硬件等其他協同領域,使得公司的營收結構更加多元化,同時收入規模也在持續飛速擴大,2017年,欣旺達的總營收已高出德賽電池15億元,開始與德賽電池明顯拉開距離。
2
關鍵經營指标對比:
小确幸的穩健與大幹快上的激進
德賽電池2019年中報的營業收入73.28億元,同比增長16.09%,基本全為電池及配件産品收入,扣非淨利潤為1.61億元,同比增長34%;欣旺達的2019年中報的營業收入108.59億元,同比增長43.75%,扣非淨利潤為1.62億元,同比小幅下滑4.1%;其中锂離子電池模組收入84.65億元,智能硬件類(含無人機、VR)的收入15.52億元,結構件及其他主營業務合計7.4億元。
從營業收入結構看,兩者的主營業務規模大緻在同一量級,但從營收增長的發展趨勢看,欣旺達的情況要比德賽電池好很多。
但在利潤方面, 2019年中期報告顯示,德賽電池的營業利潤為2.93億元,同比增長33.05%,欣旺達的營業利潤為3.21億元,同比增長8.34%,兩者的盈利能力并沒太大差距。其中欣旺達在經過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後,盈利增速在逐漸放緩,目前已經與德賽電池的淨利潤增速度相差無幾。
從後視鏡看,欣旺達目前似乎面臨相對明顯的增收不增利的問題,這可以從其日益增大的負債規模和負債率以及其重要股東也面臨高比例的股權質押等方面可以看到,這或與公司大幹快上不斷拓展新業務這種相對激進的戰略打法有關。
大幹快上的優缺點都很明顯,若新業務線拓展成功則可讓公司再度加速飛奔,若失敗了或沒有實現理想中的業績,則不但會拖累整體業績表現,還會造成資金嚴重失血的壓力,但目前欣旺達的多元化戰略整體看實際運行還挺好。
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方面,總體看德賽電池與欣旺達的營業總成本/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均在96%左右,銷售淨利率近兩年都在3%-4%左右,算是旗鼓相當。但欣旺達的毛利率卻是德賽電池的2倍左右,主要原因包括銷售期間費用和資産減值損失占比長期相對過高所緻。
從結果看,德賽電池的淨資産收益率(年化)近10年來均高于欣旺達,但也在持續下滑,而欣旺達在幾年前一度利潤經營一度大幅改善從而拉高收益率,不過在近兩年随着新業務擴展又導緻了收益率的回落。
營運能力方面,雙方營業周期、存貨周轉率、應付賬周轉率等數據幾乎相差無幾,但令人驚奇的是欣旺達的營運資本周轉率在近兩年明顯大于德賽電池,或許意味着其資金效率較高。
3
研發投入對比:
德賽電池已經被甩開十條街
研發投入方面,在2013年之前,德賽電池的研發費用相對欣旺達較大,但公司實際上對研發投入的力度并不夠,而随着2014年以來,欣旺達在研發投入方面大大加速,很快把德賽電池給甩開了大老遠。
數據顯示,2018年度,欣旺達的研發人員5276名,比上年大幅增加了1241人,研發投入10.6億元,同比增長63.79%,而同期德賽電池的研發人員僅779名,比上年度近增加24名,研發投入為3.07億元,同比下滑11.8%,對比之下,兩者的實力底蘊高下立判。
在如今科技日新月異,競争程度不斷升級的行業背景下,擁有更大更強的研發實力才能在未來競争中保持足夠的競争力。欣旺達能在近幾年各方面都快速趕超德賽電池,并且在消費電子電池領域搶占頭部地位,而且還在動力電池和智能硬件方面大舉進軍,無論是公司進取心态還是實際動能,都比德賽電池強太多了,在這方面,德賽電池明顯顯得力度不夠。
估值水平對比方面,截至8月底,欣旺達的最新PE(TTM)為29.55倍,PB為3.85倍;德賽電池PE(TTM)為17.68倍,市淨率為4.17倍。前者享受到更多的估值溢價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其未來更被市場所期待,畢竟在消費電子電池領域,其龍頭地位已經基本穩固,而同時,其還在動力電池和智能硬件方面也成績不錯,該兩大領域都是同樣享受更高估值溢價的闆塊,因此欣旺達的估值相對更高或也是基于此。
4
結 語
整體上,通過上述兩者業務和核心數據的對比,孰強孰弱已經相當分明了,但畢竟兩者的市值差距也體現出了相應的差距,相對與欣旺達來說,其正在主動加杠杆去發展更多元的業務,這種激進的經營戰略雖然在未來依然充滿不确定性和挑戰,但由于業務家底較為紮實也很注重研發投入,未來也因此讓投資者期待。
而對于德賽電池來說,因為消費電子電池這個領域的蛋糕還足夠大,專注一個領域并且穩健發展的戰略其實亦有其優勢之處,起碼在業績預期上能投資者更容易把握,同時其估值水平相對行業來說,同樣也具有不錯的吸引力。
因此,欣旺達與德賽電池,一個是快,一個是穩,兩個都不錯,或者對于每一個投資者來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