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大學教師的卓越教育

大學教師的卓越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1:31

大學教師的卓越教育(綜合大學如何培養卓越教師)1

9月1日,在福建師範大學泉港實驗小學開學第一課上,一名五年級教師在向學生贈送新學期心願祝福。林弘梫攝/光明圖片

【思想彙】

編者按

培養卓越人才,必須有卓越的老師,必須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投入到教師培養中來。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指出,“構建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這是對2018年《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範類專業,招收學科知識紮實、專業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懷的學生,重點培養教育碩士”的延續與深化。那麼,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應當如何定位?綜合大學相對于師範院校有何特色和優勢?這些優勢和特色如何在教師教育中充分發揮?

綜合大學培養卓越教師具備一定優勢

《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目的是要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其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是教師教育的核心關鍵詞。與師範類院校相比,綜合大學具有多學科性、綜合性、研究性等特征,顯然,這些特征可以轉化為綜合大學辦教師教育的優勢,使綜合大學具備教育和培養卓越教師的有利條件。

《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指出,“持續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推動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連續培養的一體化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推進高素質複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也就是說,未來卓越教師培養是本碩一體的培養體系,綜合大學的多學科性、綜合性、研究性等特點可以支撐其較好地實現卓越教師培養的任務。如2014年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中唯一一所綜合大學——河南大學,按照“3 1 2”本碩一體化設計,培養目标定位卓越化、資源平台聯盟化、專業架構多科化、培養過程精細化,發揮綜合大學辦教師教育的優勢,以探索“一體四式”的卓越教師培養模式。

以科學家精神涵養教育情懷

教育情懷是教師與學生相處過程中所産生的道德情感體驗,是教師對學生成長的渴望,是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智慧,是教師獻身教育的承諾。

綜合大學在追求高水平教學、科研的過程中,會聚了一批黃大年式的科學家型教師,他們用教學、科研行為诠釋着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型教師的道德追求和榜樣示範作用可以讓師範生親身體驗、感受科學家精神的魅力,進而以其為榜樣,涵養教育情懷。

對于綜合大學的師範生而言,可以近距離感受科學家型教師的精神。聆聽科學家型教師的教學或講座,深入科學家型教師的研究項目,都使“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奇迹更容易發生。曾在卓越中學教師班學科教學(地理)就讀的郭述豪的感觸就很好地诠釋了這一點:“我大學一年級聽傅聲雷老師(恢複生态學科學家)講到出國留學的經曆,他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放棄成為出售專利掙錢的商人,毅然決然地投身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生态恢複事業發光發熱。他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讓我很感動”。感動是一種高水平的情感認同,在一次次的認同、感動中,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等科學家精神會被遷移、傳承,涵養師範生的教育情懷。

多學科交融拓展教育視野

綜合大學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多學科性,綜合大學辦教師教育的優勢,可以通過教師教育(或教育)學科統領下的多學科交融,實現拓寬師範生教育視野的目的。

一方面,學科與教育交融,創生學科教學知識。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被認為是教師教育學科獨有的知識,如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周彬所言,教師教育高等教育化的過程中,需要依托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生成具有自生命力的學科教學知識體系。為了實現卓越教師的培養目标,綜合大學應突破本科和碩士的階段壁壘,按照“總體設計、分段考核、連續培養”的“3 1 2”本碩一體化培養思路,構建學科教學知識體系。如:學科專業課程(50%) 教師教育課程(20%) 教學實踐性課程(20%) 公共基礎課程(10%),既有教育與學科的融合,也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體而言,大三年級遴選學科基礎紮實的學生免試推薦進入卓越中學教師班,大四以教育類課程與畢業論文、教育實習為主,提高大四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研究生階段以學科教學知識創造生産、學科教學能力培養為主,形成每個階段課程的連貫性和相互支撐性,以此實現學科與教學的交融,創生學科教學知識。

另一方面,學科與學科融通,促成跨學科視域。卓越教師需要有跨學科思維和意識,但傳統師範教育人才培養中學院與學院之間相互獨立,學科壁壘森嚴。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應由教師教育學院進行管理,由教師教育(或教育)學科統領,貫通本科和碩士階段,涵蓋中學主幹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思政、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在培養方案制定、學生管理及學生培養中,通過課程或活動促進學科與學科融通,促成學生擁有跨學科的視域。首先,培養方案制定應體現學科共生。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實踐課程統一要求,學科專業課程保留各學科教學方向的相對獨立性。其次,學生管理應完全統一。從大四開始,卓越教師班應獨立建制,由教師教育學院管理,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同學在一個班級内,增進了解、統一要求。最後,學生培養的主題活動、研究任務跨學科進行。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凸顯不同的學科視域對同一教育問題的觀照,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提升中滲透學科視域的作用,如每月一期多學科交鋒的讀書會;每年一次聚焦全國兩會,多學科同觀時政;定期舉行以争議性熱點問題為主題的辯論賽等。

以創新性教研成就卓越

傳統師範院校對教師的培養不是通過教師教育學術活動的訓練來完成的,而更多是通過對優秀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的模仿來實現。這種培養模式滿足了一定時期内社會對基礎教育師資的規模性訴求,但也導緻所培養教師創新性不足。綜合大學追求知識創新和學術訓練,更有利于培養師範生的研究能力,在創新性教研中成就卓越教師。

在實踐中思考。抽象的教育知識轉化為實踐中的教育應用能力,需要依靠教師個人的教學體驗和教育感悟,其水平高低依賴于教師個體的思考能力。在卓越教師培養的過程中,綜合大學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平台和機會,見習、實習、研習貫穿于“3 1 2”的“1”和“2”全學段,每次實踐活動都要求學生思考,并定期組織實踐思考的分享和交流,學業導師和行業導師針對學生的實踐思考提出修改建議,包括思考的深度、可借鑒的理論、進一步研究的可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擴展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考能力。

對教學進行研究。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核心是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具備了教學研究能力,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才有載體并得以不斷提升。首先,研究課程标準是教學研究的基礎。綜合大學應發揮研究優勢,由學業導師和行業導師共同組建團隊,帶領學生研究課程标準。其次,研究教材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教材研究不僅僅是對具體内容的研究,更應包括對内容編排體系、邏輯關系的研究,同時還應跨年級、跨學段進行整體把握和研究。最後,研究學生是教學研究的中心環節。學生是教學成效的最終檢驗者,教學研究必須包括對學生認知特點、已有經驗、學習圖式等的研究,從而保證教學設計高質量落實。應鼓勵學生結合畢業論文開展教學研究,包括教學案例研究、行動研究等,形成教學研究能力。

在科研中提升。綜合大學因其重視學術研究的傳統,幾乎所有老師都承擔着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科研課題更加強調學術性、嚴謹性、創新性,卓越班學生參與導師的相關科研課題,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學科前沿,更好訓練其學術能力,形成嚴謹的科研态度。這種态度和能力一旦形成,具有可遷移性,更有益于創新性教研的開展,成就卓越教師。

(作者:王萍,系河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