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國可謂是名将衆多,廉頗和李牧就是其中的代表。可是,擁有着衆多優秀名将的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 翻開曆史的畫卷,順着前人的足迹潛行探索,我們大概總結出三方面原因。
首先,趙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處于劣勢。趙國領地位于山西地帶,定都邯鄲。其西面連接着巍峨的太行山脈,太行山脈森林繁茂,地勢險要,構成了趙國西側的天然屏障。
趙國中部環抱着一個擁有着較強軍事力量的千乘之國——中山國,後來趙武靈王起兵,一舉吞并了中山國。而趙國東部連接着燕齊兩國,燕齊之地荒蠻貧瘠,于是燕國齊國虎視眈眈,觊觎趙國領土,經常在其邊境騷擾,對趙國後方産生威脅。
從表面上看雖然邯鄲之戰趙國取得了勝利,但是經過此戰,趙國的兵力已經衰退至極點,無法再應對任何戰鬥。後來,秦國借刀殺人将趙國大将李牧陷害緻死,導緻趙國軍隊群龍無首。秦國由王翦率兵,一舉攻下邯鄲,趙國因此滅亡。
國君掌握着一個國家的命脈。一位好的領袖勤勉克己,知人善用,乃使國運昌盛;如若是昏君當道,則會使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濁氣橫流,最後難逃滅亡之命運。
在趙國的曆史上,執政的國君共有十位,除了趙武靈王,其他九位國君實在與明君夠不上半點關系。後來的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中聽信讒言,罷免一代勇将廉頗,而啟用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最後使得趙軍大敗,兵力損失四十五萬,國力大減。
衰退後的趙國,又迎來了一位昏君——趙幽缪王,他疑心重重,奸佞難分,秦人在當時略施小計,這位昏君就中招,将一代名将李牧砍頭,而也正是這個時間,讓趙國國勢大衰,最終被消滅,也怨不得他人。
我們知道,劉備當年遇到水鏡先生後,知道自己的短項在于身邊謀士的缺乏,在于缺少一個能審時度勢的人。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之後劉備的事業迅速騰飛。
同樣,趙國雖名将如雲,但缺乏有遠見卓識的謀士,甚至奸佞之臣混迹于朝堂之中。趙國有名的文臣有肥義和蔺相如。然而,史書并未記載肥義有自己獨到的政治見解。
而有功于“完璧歸趙”事件中的蔺相如,雖然有勇有謀是一位優秀的外交人才,但是缺乏全局眼光,無法為國家提出長遠的戰略計劃。
而秦國有三位著名謀士:商鞅、範睢和李斯。他們各有推崇:商鞅從根本上解決了秦國的基礎後勤工作,後兩位為秦國制定了戰争戰略,助秦吞并六國;李斯擅用“離間計”,範睢目光長遠。
當時三人配合相得益彰,其他國家未經攻打,便自潰于内。因此,謀士的缺乏,也成為了趙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大國興衰,成敗得失,皆不外乎是制度、經濟、科技和軍事等國力發展競争的必然結果。趙國也曾國力強盛,縱橫六國,但無奈沒能得到持續發展,最終敗于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