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

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8 18:49:18

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産的絲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張骞與絲綢之路)1

張骞走的絲綢之路路線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産的絲綢。

在漢代以前,西域對幾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漢初年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東西往來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況,仍很有限。

公元前138年,終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這塊未知的地方發出挑戰,他就是張骞(公元前195-114年)。張骞出使西域,不是他個人的願望,而是當時西漢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骞是漢中人,陳壽說是“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建元年中為郎。此時正是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威脅。

為了擺脫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想派使者去聯絡西域各國,特别是與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蘇聯烏茲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為此,漢武帝“乃募能使者”。

張骞“以郎應募,使月氏”。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張骞這次出使,由于帶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會受到匈奴的阻撓,會有各種艱險。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骞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骞,老死匈奴。然而張骞“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

在被扣押期間,他采取韬晦之計,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骞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随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骞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張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财物感謝你。”

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骞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征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複匈奴。張骞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骞取道昆侖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骞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内亂逃回長安,曆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帶着随從一百人,返回時,隻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骞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張骞這次出使,經曆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

第一次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的一些國家交往,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曆史上稱他的這次出使是“鑿空(孔)”,意思是張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

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骞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大宛列傳),得以保存至今。

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張骞随軍與匈奴作戰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候。

張骞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别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産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骞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内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