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腫瘤醫院介入科,每一個上手術台的醫生都要負重:為了避免造影儀器的X射線傷害,他們必須穿上厚重的防護服:約30斤重的鉛衣、保護甲狀腺的鉛圍脖、鉛帽甚至含鉛的平光眼鏡。
這些穿着厚重防護服的醫生,就像身穿铠甲的衛士,守護着每一個腫瘤患者的安慰。因為厚重的鉛衣,一場手術下來,他們需要比其它手術台醫生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醫者仁心,本期,攝氏27°将帶大家去看看這些令人尊敬的“盔甲醫師”。
特約攝影師:徐其飛
▲已穿上鉛衣的醫生在做手術前的消毒準備工作。
▲手術醫生在更衣室換上厚重的鉛衣準備手術。
▲笨重的鉛衣讓醫生行動有些不便,需得由助手幫助才行。
▲穿着鉛衣的兩名醫生在手術前作手術交流,手術開始後,他們需要穿着鉛衣站立數小時之久。
下午2點,經過忙碌的術前準備,确認病人的情況後,一台介入手術即将開始。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位宮頸癌患者,由于腫瘤的壓迫,導緻腸梗阻,無法排洩。醫生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造影儀器的監視下把醫用膠引入給腫瘤輸送營養的血管,将其“堵”掉後讓腫瘤壞死掉。
▲24歲的覃谷春在更衣室換上鉛衣準備進手術室。
▲面對電離輻射的危害,24歲的覃谷春表示自己曾經也擔心過輻射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危害。
1米82的覃谷春,是介入科裡個子最高、身材最“魁”的醫生。在助手的協助下,他穿上了藍色的鉛服。這套衣服内層,填充着鉛橡膠顆粒。他穿上鉛衣後,步伐變得緩慢起來。除了長度接近膝蓋的鉛衣,他們還得穿戴上同樣含鉛的護腰和圍脖,以避免射線對性腺和甲狀腺的傷害。有時還要戴上含鉛的平光眼鏡,射線對于人的角膜同樣會造成刺激。
▲穿着鉛衣的兩名醫生在手術前稍作休息,以應對長時間的站立。
▲放射出射線的機器與醫生是基本零距離接觸。
貴州省腫瘤醫院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趙許亞介紹,手術室裡能清晰照出人體内血管的儀器,叫“DSA”診療機,中文名叫X射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診療儀。在造影的過程中,每踩下“曝光”鍵,都會有看不見摸不着的X射線發出。據測算,每台手術産生的輻射量,相當于拍1000張X光片。
▲盡管身負重荷,但做起手術來的醫生依舊心細如發,絲毫不受“盔甲”的影響。
▲手術醫生并未因笨重厚實的鉛衣而影響手術的操作。
介入治療就是在不“開膛破肚”的情況下,在血管上建立微小的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的監視引導下對病竈局部進行治療的微創治療方法。病員大多是來自于傳統的内科、外科無法治療的病人。
▲一台手術,醫生經常要站3、4個小時,手術結束後,脫掉厚厚的“盔甲”都顯得有些困難。
▲一台手術下來,覃谷春的手術衣已被鉛衣捂出的汗水打濕。
除了厚重的防護服,手術室裡還裝上了大大小小的鉛制檔闆。盡管防護措施很嚴密,醫生卻沒法給自己的手戴上鉛手套——介入手術需要引入導管和套在裡面的導絲,導絲隻有頭發絲粗細,需要精确的操作手感。
▲剛剛結束完一台手術的覃谷春稍作休息又得接着做下一台手術。盡管身材魁梧,但整天穿着40斤左右重的鉛衣工作還是讓他覺得有些累。
▲涼挂鉛衣的衣架都是手指粗的不鏽鋼材料做成。
由于長期工作在輻射環境中,趙許亞醫生和他的同事們每年都要接受特殊的體檢。體檢精确到染色體層面——職業輻射有可能會造成染色體變異。幸運的是,已經婚育的醫生們都生下了健康的孩子。
最近貴陽的一條新聞《貴陽四院醫生被病人刺中心髒》以及後續一篇《貴陽被刺醫生宋開芳:等傷好了 還要去上班》,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我為病人盡力了,你們要堅強,我很好”。這是經曆了24小時搶救後,傷及心髒、生命垂危的“貴陽被刺心髒醫生”宋開芳主任蘇醒後寫下的第一句話。
暴力傷醫事件的頻繁發生,令人驚愕、憤怒,也令人深思。這條微信,隻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手術台上醫生辛苦的一個方面,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一個理性的角度理解醫生,尊敬醫生。
如果醫生頻頻遭遇暴力襲擊,整個社會将付出沉重的代價。優秀人才不願學醫,大量醫生逃離醫療行業,良醫的生産線逐漸斷裂。
——《人民日報:傷醫辱醫是社會之恥(2015.7.11)》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