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是芒種節氣,“芒種忙,麥上場”,說的是芒種時節小麥迎來集中收獲。
我國夏糧收獲近三成 總體進展順利
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已收獲小麥9000多萬畝,高标準農田陸續開鐮。
總台央視記者 王凱博:我現在是在河南平頂山葉縣的高标準農田核心示範區,根據初步測産,這裡的35000畝小麥平均畝産超過了1400斤。
王小剛是仙台鎮種糧大戶,去年,高标準農田項目覆蓋了他種的200多畝地。沒想到建成使用後,種地的感受大不一樣。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種糧大戶 王小剛:地頭都是排水溝,澇的話可以排出去,旱的話我們現在都有保證的。像這一塊地的話,就有4口井,這樣的話就能做到旱澇保收。
記者:種地心裡踏實了?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種糧大戶 王小剛:比較踏實,相對來講确實比過去踏實多了。
近年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央持續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高标準農田的建設正是藏糧于地的重要舉措。截止到去年底,全國建設的高标準農田達到8億畝,今、明兩年,每年還将新建1億畝。到2022年年底,全國建設的高标準農田将達到10億畝。根據測算,高标準農田每畝的糧食産量比普通地塊兒平均增加200斤。
河南種糧大戶王小剛在高标準農田裡種的第一季小麥增産效果就已經顯現。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種糧大戶 王小剛:它的籽數大概在一百零幾個,今年(畝産)提高了200多斤。老百姓主要就是糧食,隻要說糧食産量高了,那肯定有奔頭了。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四川、湖北麥收進入掃尾階段,安徽近五成,河南過三成,江蘇過兩成,主産區夏糧增産趨勢明顯。随着麥收由南向北梯次推進,夏種也陸續開始,全國已夏播糧食超過6%。
提升機收質量 力促穩産增産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夏收,全國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超過60萬台,其中跨區作業的有25萬台。眼下,全國上下進一步提高機收質量,力促小麥穩産增産。
今年,中央首次把糧食産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标,要求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實現糧食穩産增産,農業農村部通過農技推廣補助項目主推了100多項實用技術,從品種、栽培,到田間管理、收獲,覆蓋了糧食生産的全過程。當前的麥收環節,最重要的一項豐産豐收技術就是減損。
記者在河南平頂山葉縣麥收現場了解到,由于今年當地的小麥産量較高,收割機的作業速度相應調慢了一些,以減少機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麥粒超飽和、擁擠灑落造成的損失。而收割機在下地作業之前,機手就要根據作業地塊小麥的長勢和田裡具體情況,設計好相應的作業方案。
糧食主産區山東近6000萬畝小麥也正陸續開鐮。在滕州,當地依托140個農機合作社,成立搶收突擊隊40多個,在确保顆粒歸倉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機收損失。
今年,全國冬小麥面積達到3.35億畝,增加300多萬畝,是連續四年面積減少後的首次恢複性增長。如果能把小麥機收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挽回糧食25億斤以上,潛力非常可觀。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技術推廣處處長 崔江浩:今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小麥機械化減損技術,所有這些技術到位的情況下,小麥收獲的損失率可以從2%降到0.8%。
多措并舉 力促夏糧顆粒歸倉
“春争日,夏争時”,說的是“三夏”生産農時緊、農事重,要抓緊搶收搶種。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主産區要多措并舉,力促夏糧豐收到手,夏種不誤農時。
夏糧主産區主要集中在黃淮海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五省,冬小麥面積占全國冬小麥面積7成左右,産量占到全國冬小麥産量的75%。當前黃淮海主産區夏糧正在大面積收獲。氣象部門預計,6月上旬,黃淮海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小麥成熟收獲期集中。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技術推廣處處長 崔江浩:當下最需要注意的是極端惡劣天氣,主要是陰雨天還有短時間的溫度升高伴随大風天氣,也就是俗稱的“爛場雨”和“幹熱風”。它會影響小麥後期的灌漿,給小麥的産量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對于我們來說,要做好各種技術應對措施。
農業農村部提醒,主産區要加強信息服務,促進重點區域機具供需平衡,加快作業進度,确保夏收高效有序推進。特别是及時做好倒伏麥田收獲,防止發芽黴變,影響小麥品質。同時,統籌利用好糧食烘幹、倉儲等設施,及時進行小麥晾曬、烘幹、儲存,最大限度減少産後損失。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