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詩人:
梅堯臣(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他的詩歌富于現實内容,題材廣泛,是北宋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宋詩的開山鼻祖。
注釋:
陶者:燒制陶器的人。這裡指燒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燒瓦。
無片瓦:沒有一片瓦。
沾:同“沾”。
鱗鱗:形容屋瓦如魚鱗般整齊排列。
大廈:高大的屋子。
古詩今譯:
燒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門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卻沒有一片瓦。
那些富貴人家,十指連泥也不碰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
寫作技巧大盤點:
這首《陶者》,四行詩用了三個對比。首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詩人接着又換了一個角度,用一組對比寫“居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手上從來都沾不到一點泥土的有錢人,從來也不勞動,卻住在鋪滿瓦片高大的房子裡。這“陶者”和“大廈”裡的居者,又是一組強烈的對比。勞者無收,不勞而獲。封建社會,有錢人對勞動者的剝削一目了然。就這樣,詩人在整首詩中,以這種環環相扣的對比,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傳達出了詩人對勞動者的同情。
對比就是把兩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某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從中發現一個事件和另外一個事件的區别,或者是突出一件事情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性等等。讓讀者在比較中辨别好壞、分清是非。
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在作文中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運用對比法,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存在可比點,其次要選準可比點,否則,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技巧應用要點:
1、 可以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場合,進行橫向比較。
2、 可以把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放在不同曆史時期、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縱向對比,以現出變化、現出發展。
3、 可以自身進行對比,把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現出來的不統一、不協調、自相矛盾的現象進行對照比較。
4、 運用對比手法要注意選準可比點,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