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8月21日電 54年前,在部隊意外負傷、幾乎失明的程樟柱時常默念“愈艱苦,愈奮鬥!愈奮鬥!愈快樂!”他說,方志敏烈士的這句話賦予他生的力量與希望。
51年前,傷殘退伍的程樟柱婉拒部隊的療養待遇,回到故鄉江西德興,自願到一座為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而建的紀念館作義務講解員,常年駐守,樂此不疲。
冬去春來,年輕小夥已至桑榆暮年。他用半個世紀的時光,以一片赤誠,憑一腔熱血,宣講紅色故事,義務講解服務超過20萬人次。
“因為信仰,所以‘看見’。”他說。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内向參觀者行軍禮(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看見”方志敏:“把不屈不撓裝進心裡”
8月的江西省懷玉山區,雲遮霧繞,郁郁蔥蔥。
“每天早上起來走出房門,往右轉彎走35步,再往左轉彎走75步,上5級台階,往前走就是紀念館大門。”在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程樟柱身着紅軍服,拄着自制盲杖,邊走邊介紹。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懷玉山區不幸被捕,後被殺害。1954年,江西德興政府部門在他被捕的附近區域修建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以紀念方志敏及其他在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先烈。
記者看到,紀念館大廳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石碑赫然屹立,牆壁上懸挂着方志敏英勇事迹的展闆。左右四個展廳分“方志敏點紅德興”“血戰懷玉山”等多個主題進行陳列。
數十年來,程樟柱就住在紀念館旁的平房裡。寒來暑往,偌大的紀念館,他裝在了心裡,“我把方志敏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裝進心裡”。
1965年,程樟柱在部隊意外負傷,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為0.04。為什麼?怎麼辦?年輕的程樟柱一遍遍叩問自己,他甚至想到了死。這時,從小讀方志敏文集的他,想起一句充滿力量、振聾發聩的話:愈艱苦,愈奮鬥!愈奮鬥!愈快樂!
在獄中面對死亡,方志敏多次提筆寫下“奮鬥”二字。在回憶1928年的艱苦鬥争時,方志敏寫下了上述的話。
“心情低落時,我就默念這句話,它給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程樟柱說,方志敏烈士的老家弋陽和他的家鄉德興都屬于上饒市,從小他就知道方志敏、佩服方志敏。
退伍回鄉,程樟柱憑着微弱的視力,經常跋涉于懷玉山區的深山密林,找尋方志敏烈士戰鬥過的地方。
一草一木,寄托哀思,蘊藏力量。“在曾經的戰場,我一字一句理解自己準備的講解詞,仿佛看見了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看見了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程樟柱說。
7月26日,在兒子的陪同下,程樟柱來到位于南昌市的方志敏烈士陵園,在方志敏的墓前敬禮。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為了搜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程樟柱幾乎訪遍了德興所有的老紅軍。一次,他碰到一位和方志敏出生入死的紅軍戰士。
“那位從敵人手中逃脫的老紅軍,臉上有兩寸多寬兩寸多長的疤,皮都被敵人打掉了。摸到他的手,好深一條槽啊,是敵人用手铐铐的。”說到這,程樟柱眼泛淚花,哽咽無言。
“我們的紅軍戰士是何等堅強、何等勇敢!我要把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事迹告訴更多的人!”
“看見”精神:“一輩子的堅守是值得的”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内給前來參加革命傳統教育的學生講解(3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方志敏被捕遭到搜查時,敵人十分驚訝。”在紀念館的展廳裡,程樟柱向龍頭山中心小學的學生們作講解。“像他這樣重要的領導幹部,身上除了一塊舊表和一支自來水筆外,竟然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這個“清貧”的故事,程樟柱經常向聽衆講解。
1968年,程樟柱剛來時,紀念館隻是一座簡陋的磚房。
程樟柱一點一點整修,“全身都是動力”。一次,他在院裡拔草,右手被毒蛇咬了一口,腫脹難忍,幸虧救治及時,撿回一條命。一次,為了買木材修繕紀念館,他憑着右眼僅有的一點視力,東奔西走,險些跌落十幾米高的岩壁……
無數個夜晚,呼呼風聲夾雜着老鼠的磨牙聲襲來,程樟柱唱起了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着祖國的大地,背負着民族的希望……”
“嘹亮的軍歌帶給我力量,驅散内心的孤寂。”他說。
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和程樟柱的努力下,經過幾番修繕,紀念館初具規模,2001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内擦拭介紹烈士事迹的展闆(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如今,院内綠樹成林。“樟樹、桂花樹、羅漢松……院子裡的樹大多是程老親手栽種,門口的大樟樹比我年紀還大。”44歲的沈金花2018年來到紀念館工作,她說想認真學習講解,把程老的工作傳承下去。
今年以來,程樟柱發現他的房間經常多了一些饅頭、包子和桃酥餅。費了一番周折,他才搞清楚,原來是幾個經常來聽他解說方志敏故事的小學生悄悄放下的。
“我們一般周末過來,程爺爺很善良很慈祥,知道很多革命故事,講得很生動。”13歲的黃慧霞剛從龍頭山中心小學畢業。
“我很感動,小小年紀就讓我感受到溫暖,我一輩子的堅守是值得的。”程樟柱老淚縱橫。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大門等待前來參觀的遊客(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看見”信仰:“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
上世紀80年代初,程樟柱徹底失明,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聽廣播。
“總共聽壞了13台收音機,新近又買了一台。”程樟柱摸了摸櫃子裡的一排收音機,拿出靠近外側的一台,幾秒鐘就調出了一個聲音清晰的頻道。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内聽收音機(3月27日攝)。這是他失明以來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通過收音機,程樟柱了解國内外大事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他還把“中國夢”“新時代”這些新概念新内容融入講解詞,輔之以具體事例。“與時俱進”“生動鮮活”“深入人心”……聽衆們自有評論。
“作為一名黨員,每次聽程老講解,我總忍不住要抱緊雙臂,借着這個動作撫平心中的戰栗,仿佛他身上有種火熱又純粹的東西在灼燒着我。”德興市革命曆史紀念館管委會主任餘偉說。
程樟柱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旁的平房裡吃飯(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最近,程樟柱和兒子程堅說,今年是方志敏誕辰120周年,想去南昌的方志敏烈士陵園瞻仰。
7月的一天上午,程樟柱手捧一簇菊花,來到方志敏烈士陵園,在兒子的攙扶下,慢慢拾級而上。
登上100餘級台階,程樟柱用手輕輕撫摸墓碑,不禁低聲啜泣。
“方志敏烈士,今年是您誕辰120周年,我特此給您獻花,給您鞠躬!”
“我一個殘疾人,入黨不能為黨分憂,不能為民謀利。我感到内疚慚愧。”
“今天站在您墓面前,您給我勇氣,我向黨提出申請,請黨接收我成為共産黨員,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烈日當空,程樟柱身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久久地伫立在墓前。(記者 胡振華 胡晨歡 郭傑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