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12:33:04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巅峰時代,而盛唐則是巅峰中的巅峰這一時期,三位大詩人占據了詩壇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詩仙”李白的詩歌意境開闊、浪漫豪放,讀來令人悠然神往;“詩佛”王維的詩歌空靈靜定、恬淡自然,讀來令人甯靜平和;“詩聖”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悲天憫人,讀來令人潸然淚下滿紙血淚,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種跨越時代的穿透力,這力量不僅來自他出衆的文采,而且來自他傾注筆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濃重的家國情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安得廣廈千萬間)1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什麼意思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巅峰時代,而盛唐則是巅峰中的巅峰。這一時期,三位大詩人占據了詩壇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詩仙”李白的詩歌意境開闊、浪漫豪放,讀來令人悠然神往;“詩佛”王維的詩歌空靈靜定、恬淡自然,讀來令人甯靜平和;“詩聖”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悲天憫人,讀來令人潸然淚下。滿紙血淚,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種跨越時代的穿透力,這力量不僅來自他出衆的文采,而且來自他傾注筆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濃重的家國情懷。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無法割舍的親情牽挂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杜甫對于家庭十分看重,他詩歌中經常出現對于家人的描寫。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杜甫因安史之亂困居長安,他思念着位于鄜州(今陝西富縣)的妻兒,寫下這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兵荒馬亂,家人離散,在這樣的秋夜,妻子想必也在望月懷遠,不知道她會不會雲鬟沾濕、玉臂生寒?而兒女年紀尚幼,可能還不知道思念身在長安的父親吧?字裡行間,真情流露。戰亂之中,杜甫熱情盼望收到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但是又怕家書傳來噩耗,所以“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從盼家書到怕家書,這種惴惴然微妙的心理變化躍然紙上,讓人唏噓。杜甫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在次子宗武生日那天,寫下對他的勉勵:“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杜甫分外珍惜,“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雖是尋常生活,讀來卻讓人覺得平和幸福。但杜甫沒有沉湎于個人和家庭的悲歡,而是将視野擴大到對家國民衆的關注。他既是一個家庭的領路人,又是整個時代的記錄者。他将對親人的惦念和對人民的眷戀融合,将小家的浮沉與國家的興衰融合,真摯而博大。

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

杜甫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因而年輕時對仕途充滿信心,立志在為官之後,“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輔佐君主以濟天下蒼生。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初試不第,求取官職之路亦是四處碰壁,直到安史之亂前夕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後來曆盡艱辛,隻身逃出,投奔駐于鳳翔的唐肅宗。肅宗感其忠義和文采,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授予他左拾遺的官職。“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這首《述懷》描述的就是杜甫對于此次被授左拾遺的喜悅、感激之情。拾遺雖然官品不高,但卻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言,因此杜甫這次擔任左拾遺,是他一生中最接近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期。“不寝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這首《春宿左省》描寫杜甫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從中可以看出他心系政事的勤勉。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在擔任左拾遺短短一年之後,杜甫因為房琯事件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雖有經天緯地之志,卻無扭轉乾坤之力,任華州司功參軍不足一年便棄官,飄零江湖,生計窘迫。但即使在艱難困苦之中,杜甫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大曆四年(公元769年)秋天,杜甫在給道州刺史裴虬的回贈詩中,殷切囑托他“緻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寫這首詩時,杜甫已經老病交加、時日無多,他自知衰朽多病之軀已經無法再實現緻君堯舜的理想了,因而囑托朋友。他胸懷着不變的忠貞和堅韌,從未放棄過經天緯地的抱負和理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

杜甫深沉地愛着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川江河,愛它的四時風物。“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泰山的雄奇秀麗;“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是長江的奔騰壯闊;“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是春日的明媚旖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秋天的清澈明淨。所以當這樣的家國破碎,那種錐心之痛無以言表,确實是“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杜甫的一生,經曆了安史之亂的曆史轉折,戰争離亂使他對于國家傾注了格外深厚的感情。他時刻關心戰局進展,時刻關心國家安危,所以當聽到“劍外忽傳收薊北”的消息時,無法抑制歡喜,一刻都不想等待,隻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全無杜詩一貫的凝重穩健,一氣奔流、略無凝滞,愛國之情奔湧全篇。暮年寓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杜甫創造了代表他一生詩歌最高成就的作品——《秋興八首》組詩。《秋興八首》以遙望長安為主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作品中不僅呈現身世之悲、離亂之苦,而且彌漫着故園之思、家國之情。“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明寫心系故園之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直抒思念國都之意,悲壯蒼涼,意境深闳。就算山河破碎,就算漂泊無依,但一刻都不曾放下對國家的深情,這是一種不可撼動的堅定與執着。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

心系蒼生的為民情結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三吏》《三别》《悲陳陶》《悲青坂》等作品深刻反映了戰争離亂中人民的痛苦生活,幾乎每一首詩都是一出悲劇,字字血淚,句句沉重。其實單就作品的文學性而言,過度的寫實會減損其藝術性,但杜甫為什麼要堅持以詩為史、記錄時代?他何嘗不能縱橫捭阖、恣意飛揚?“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是何等的高度!“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何等的氣魄!但是,他願意俯下身子,貼近大地,貼近蒼生,去記錄時代的悲歌,去擔負人民的苦難。杜甫心系蒼生的情結不僅體現在上述堪稱“詩史”的作品中,在其日常生活細微的點滴中也有折射。公元759年歲末,杜甫遷居蜀中,次年春在成都浣花溪畔建立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穩、閑适的生活。但某個秋日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風雨使得詩人全家陷入“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困境中。然而就是在這樣“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煎熬中,杜甫更多想到的是天下無數流離失所的人,希望能為他們提供庇護、免除饑寒。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将自己的苦痛悲憤化為對他人的關愛,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胸懷氣度,更是一種打動人心的悲憫情懷。

清末民初大學者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寫道:“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的确,杜甫有聖賢之心,但卻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他飽嘗了世間的苦難悲涼,但一腔火熱的真情從未冷卻。他獲得“詩聖”的美譽,不僅是因為精深醇厚的詩歌造詣、承前啟後的詩壇地位,更是因為他心系家國的品格、心系蒼生的情懷。這種品格和情懷穿越曆史的雲煙,在今天仍然帶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