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張嘉譯,1970年4月8日生于陝西西安,中國影視男演員。1991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
1990年出演人生第一部電影《魔表》。2009年,憑借電視劇《蝸居》“宋思明”一角走紅。2011年,參演《借槍》獲得第17屆白玉蘭最佳男演員獎。2013年,憑借《浮沉》再奪第19屆白玉蘭最佳男演員獎;同年,因《營盤鎮警事》、《懸崖》、《心術》、《浮沉》獲得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2014年10月,憑借電視劇《營盤鎮警事》獲得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衆喜愛男演員獎”以及“最具人氣男演員獎”
2017年6月,由張嘉譯主演并任藝術總監的電視劇《白鹿原》上映,廣獲好評。
如果不是表演藝術,張嘉譯或者還是在西安街頭走過的普通中年男人中的一個。所幸的是,他遇見了影視,遇見了表演,所以他幻化成了一個通過電視熒屏走向千家萬戶的人。他或變成貪腐的小官僚,或變成有點窩囊的鄰家大哥,或變成飽受磨難卻對生活永不失真誠的打工者;對了,他還是機警的地下工作者,在艱難環境中,靠着智慧和對革命的絕對忠貞完成任務的借槍者;他還是心裡裝着大家忘卻小家的警務工作者,是業務能力超一流的專業醫務工作者……
最近,他透過電視熒屏走進千家萬戶的形象是《白鹿原》裡的白嘉軒。他透過大氣過硬的演技,再一次俘獲了觀衆的心。
張嘉譯的理想
張嘉譯出生在西安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與大院裡普通的孩子一起玩耍長大,是當年《西安晚報》上兩厘米寬的一條“北京電影學院在西安電影制片廠設點招生”的廣告,改變了他的人生。
1987年,張嘉譯抱着試試看的心态去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面試。高中在體校練摔跤的他,在形體展示環節,驚人地做了一套廣播體操,把全場老師都逗笑了,破格錄取了他。
張嘉譯毫不諱言,他最高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個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他說這個理想,最初是老師教的,是電影學院的老師告訴他,那是他所要走的路。
畢業時,張嘉譯很想留在北京但沒留成,決定回到西安電影制片廠工作。
在西安電影制片廠蟄伏的9年間,他磨煉出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合适的角色演,他就什麼角色都接,20多歲就開始演“孩子他爸”;沒有替身演員,他就親身上陣演武打戲,直接往水泥地上摔,為此還得了強直性脊柱炎;沒有足夠的資金,他在劇組什麼活兒都幹,跑劇務、改劇本、當助理,他都一人承包。
“再不來北京我就沒勁兒闖了。”2000年,已經30歲的他又重回北京,又在劇組裡默默付出了9年,小角色、跑龍套更是家常便飯。
張嘉譯是個聽話的好學生,他相信厚積薄發,終于開始了在表演路上的一路狂奔。從《蝸居》開始走紅,到《懸崖》、《借槍》,再到《一仆二主》、《營盤鎮警事》、《心術》、《浮沉》、《四十九日·祭》、《大清鹽商》、《白鹿原》等等,可以看到,在表演的路上,張嘉譯如一騎絕塵,狂奔開去,他的作品之多、角色身份跨度之廣,真是令人驚訝。
看最新版的電視劇《白鹿原》裡的白嘉軒,梳上大辮子,戴上瓜皮帽,穿上長袍馬褂的張嘉譯,活脫一個生冷蹭倔的老陝模樣。
張嘉譯的臉不是網紅臉,總給人一種白胖白胖的感覺。我又總覺得那白胖的背後有着不可思議的東西,他在影視劇中的百變有點令人目不暇接,但也讓人能一下就抓住他的神韻。因為無論角色怎麼變,無論是出演哪一類人物,都是那麼活靈活現地神似。經過他演繹的人物,又都成了這世間的唯一,既帶有典型的張嘉譯外形的味道,又具有劇中人物的神韻。
無論是《蝸居》裡的小官僚形象、還是《半路夫妻》裡的普通工作人員的形象,甚或是《借槍》、《懸崖》裡的地下工作者形象,都身具這樣的特色。甫一出場,無不是那張典型的張嘉譯的招牌臉,再看則又成了他所塑造的劇中人物形象。完全就是長着一張張嘉譯的臉和張嘉譯的身體的另一個人嘛。而且在他所塑造的所有的人物形象中,絕無雷同,每一個人物,都是獨特的“這一個”。
張嘉譯的生冷蹭倔
有觀衆評論說張嘉譯在《白鹿原》中的形象,身體挺不直,其實仔細看看他在影視劇中的創作,每一個形象都身具“挺不直”的特點。
張嘉譯很少提起自己年輕時患的那個叫“強直性脊柱炎”的疾病,讓他在拍戲的早上必須每天早起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用熱水澆背才能保證一天的拍攝照常進行。也正是這個病的原因,讓張嘉譯的走路姿态與衆不同,也就是有觀衆說的“他腰挺不直”。
但是張嘉譯一般不解釋,他說:“别老解釋這玩意。”這說法挂着典型的陝西人的“生冷蹭倔”。
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時候,張嘉譯看着為自己跑工作而低三下四求人的父親,也“生冷蹭倔”了一把:不要給我跑工作了,我回西安。就這樣,剛畢業的張嘉譯回到西安,正式成為一名演員。幾年過去,想成為一名偉大的演員的他,再次回到北京,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演員。
但是他作為陝西人性格特點的“生冷蹭倔”卻沒有任何變化,可使用的場合有所不同了,一般都出現在拍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事不對人”,比如為了一個鏡頭的表演,為了一句台詞的表達。他說:要有想表達的欲望,要專注到表演中,激烈地表達。
張嘉譯認為:一種不顧面子、不用拐彎抹角的表達方法更為有效。
張嘉譯的溫暖人生
每一個跟張嘉譯合作過的人員都能記得張嘉譯的溫暖待人之道。
在《白鹿原》中兼任藝術總監的張嘉譯帶給全組的溫暖是通過流水席實現的。據說,當時張嘉譯在劇組下榻的酒店大廳擺上了兩桌流水席,無論是誰,隻要是劇組中的一員,無論幾點拍戲回來,隻要想吃就坐下吃,邊吃邊聊戲。在這一點上,個人擁有絕對的自由。
截至目前,張嘉譯擔任藝術總監的電視劇有這樣幾部:《懸崖》、《一仆二主》、《後海不是海》、《白鹿原》以及仍在拍攝中的《美好生活》。
張嘉譯有個溫暖的大家庭,除了父母之外,他還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他回憶說,那時候一家人住在7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哥哥、妹妹以及自己的同學都愛來自己家裡玩,玩到飯點兒就吃飯,一買饅頭就至少是20個,水果也是論堆買。最熱鬧的是過年時,就是這樣在家中備着流水席,主食和菜品就放在冰箱裡,家裡到飯點兒就來十來個人,家裡人都能迅速開出兩桌酒席來。
張嘉譯始終記得,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圍爐而坐的溫暖場景,後來他就把這溫暖帶給了所有他參與的劇組。他的妻子王海燕回憶說:聚會的時候,有時候沒準備,他就讓随便打包幾個菜,說圖的就是個聚會的氣氛嘛。
說到藝術,張嘉譯特别認可這樣一句話:演員表演是從規矩中找出無限來。他熱愛表演藝術,就能從苦中做出樂來。一年四季天南地北地跑,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幾個月就換一撥合作夥伴,不斷地磨合,這樣的變化,也讓他覺得生活充滿了新鮮感。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他交朋友,認真做表演,承擔應有的責任,于“生冷蹭倔”中發展自己的表演水平,與和諧的團隊精誠合作,創造着一個又一個熒屏形象,在通往他的最高理想:偉大的演員——表演藝術家的路上不斷前行。
(燕趙都市報 特約撰稿 劉寶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