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5 14:09:10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1

王福玲正在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産——東北大鼓 攝影:張亞東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亞東、張捷、秦勝瑞):提起博物館,人們不自覺會聯想到在一個黑暗而又寂靜的環境裡,文明曆史的遺迹都沉睡之中。現在正是2018年中國農曆春節的前夕,中國北方處在最寒冷的時期,在遼甯省盤錦市的遼河民俗博物館裡,記者們卻見到了一番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紅火景象。

博物館大廳裡,身着中國傳統旗袍的王福玲和她的搭檔正在擊鼓彈弦,朗聲吟唱。聽罷一曲,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泰米爾語部的外籍記者納丹感歎說:“聽介紹說,這種藝術形式叫東北大鼓。中國各個地區都有具有當地特色的戲曲形式存在,比如京劇、川劇。之前我并沒有親身近距離觀看過任何戲曲,隻在電視裡見過。今天看東北大鼓書的現場表演很好看。一個人彈奏樂器,一個人演唱,這種兩人配合的形式很難。這種腔調的曲回婉轉,聽起來感覺非常棒。”

東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在民間傳播曆史悠久,深受勞動民衆喜愛,因盛行于清朝時期的奉天府,所以曾有"奉天大鼓"之稱。随着舊中國陷入長年貧困和戰亂,東北大鼓這門曲藝逐漸衰敗,能夠學習并傳承下來的人才屈指可數,但仍在民間娛樂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2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這說的就是“锔瓷” 圖為錦州醫科大學留學生正在參觀遼河民俗博物館 攝影:張亞東

談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王福玲感歎說:“我小時候16歲開始學藝直到今天。那個時候咱家困難,老窮了。學大鼓書的時候也沒有錢拜師學藝,就送大米給老師,後期的時候,學會了,能唱長篇了,就下場開始掙錢。當時像明星一樣,像現在的明星大腕一樣,老火了。走到各地受人尊重,受人敬仰。”

但随着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受電視以及流行音樂的沖擊影響,東北大鼓開始迅速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門藝術幾乎失傳。直到2006年5月,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發布,東北大鼓這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與此同時,一大批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活動也獲得了保護與重生。對于正在館内參觀的錦州醫科大學印度籍留學生比魯來說,他對現場看到“锔瓷”手藝更感到神奇。他說:“原來我一直認為,瓷器如果摔碎了就沒法再用。隻要破損了,直接就扔了。但剛才我看到那位技師用小鐵釘将瓷器破損的部分一點一點的鍊接起來,這項技術真的很難,但是對于他來說好像很容易。我覺得這太厲害了。”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3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外記者采訪“遼河锔匠”張繼偉 攝影:張亞東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這說的就是“锔瓷”,就是用細小的金屬釘将碎裂的瓷器重新拼接修複起來。在中國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已經出現了街邊锔瓷的景象。但随着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日常生活用器具價格也越來越低廉,所以修複瓷器的手藝也迅速沒落消失,像手藝人張繼偉雖然家裡有“锔瓷”的傳統,但傳承襲來還是受到家裡人的反對。張繼偉說:“我小時候特别喜歡這項手藝。在我小的時候我爺爺就是從事這項手藝的,但是他去世很早。然後我從小也有所接觸。父母不算太支持。自己也學,也聽,找一些相關資料。現在東西壞了之後都能把它完整地修複起來。”

對于張繼偉來說,锔瓷就是一個愛好,在現代社會裡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不太現實,雖然他在市裡小有名氣,但每年靠锔瓷的收入也隻有萬把塊錢,隻能稍微補貼家用。他就很坦誠的表示:“瓷器壞了之後特别可惜,用傳統的手工藝修複之後,和原來相比更增加了它的魅力。我有工作,這個算是業餘愛好,現在主要是喝茶的茶友我們經常聯系。”

大連非遺文化傳承(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4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采訪王福玲 攝影:張亞東

近年來,中國社會不隻着眼于經濟發展,人民對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越來越豐富,所以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對于像東北大鼓和锔瓷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宣傳的力度越來越大,傳統文化産業化的事業蒸蒸日上。對于王福玲來說,東北大鼓對她來說已經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是作為對傳統民間文化的一種延續和重生。她說:“我想把東北大鼓傳承下去,教徒弟,辦班,教學員。讓傳統文化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這是我的理想。想把咱們中國文化展示給外國人聽一聽,欣賞欣賞,這個大鼓書我也沒白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