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将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以下是我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心得體會。
1、失敗是好事“在第56号教室,飛不起來的火箭不是失敗,隻有當學生停止解決問題的嘗試時才算失敗。”
在雷夫老師的一節公開課上,四人一組組裝火箭。
訪客(很小聲地說):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們做錯了。
雷夫:我知道啊。
訪客:機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訪客:發射架粘得太靠近火箭頭了。
雷夫:确實如此。
訪客:可是你就眼睜睜地坐在這裡?
雷夫:是啊。
訪客:他們的火箭會飛不起來呀!
雷夫:一開始會飛不起來……
訪客:可是……
雷夫:他們接下來就得找出火箭飛不起來的原因。他們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們的科學家們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這個?
(摘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這些話無疑使我茅塞頓開,父母愛子女,我愛我的孩子們,我們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指出錯誤,這無可厚非。
隻是,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在孩子寫練習題,做科學實驗,玩玩具的過程中,指出他們做得不到位的,或做得不對的地方。這就打斷了孩子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研究的重要一步。
比如:我女兒做電路實驗的事。
去年,女兒的科學課學習過電路的原理。
我給女兒另外買了個電路做實驗器材,用不同的拼裝方法,可以拼出不同的電路,燈會亮,并且還可以用電流表測試電流大小。
女兒拿到電路實驗器材,就興緻勃勃地開始研究。我買的電路,比學校讓她們做過的電路實驗要複雜。所以,我女兒看了說明書,自己組裝了下,沒有成功。她又拿起說明書以及示例圖,仔細對照自己做的和示例圖上的細節。
這個時候,女兒的爸爸忍不住了,“我來幫你看看,你看這……”
一組實驗成功,女兒高興得跳起來,“耶,太棒了。”
當時,看着女兒充滿笑容的臉,我也很開心。很多時候,孩子的笑臉總能愉悅父母。
現在想想,我們何嘗不是打斷了女兒的“專注”。她在專注地研究電路實驗,像個小科學家一樣。可是,就因為自己知道答案,就迫不及待地打斷她,告訴她答案。讓孩子失去了一次“真正”的實驗。
可是,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時候,有誰能告訴他們?
沒有。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碰到多少艱難險阻,我們能告訴多少?
我們把自己知道的迫不及待地告訴了孩子,可是如果碰到孩子不會,父母也不會的難題,怎麼辦?
父母還能代替孩子解決嗎?
不能。
是啊,在孩子的思考探索中,也是一種成長,是一種提高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成長。
孩子做實驗,一次的失敗不算什麼。失敗一次,再來一次,就算再次失敗。起碼孩子在這次的失敗中明白,這種方法是不可行的。
一次次地失敗,離成功也一步步地靠近。
最後成功了,那對孩子有着很大的激勵。
“我成功了。”
“都是我自己完成的。”
那種驚喜和興奮,會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是呀,做父母的我們,要學會适當地閉上嘴巴,讓孩子自己摸索。
我們收獲到的“失敗”會比“成功”更有意義。
卡琳告訴我們,孩子們上自然課的時候應該放下書本,拿起實驗器材。他們必須觀察、實驗、記錄、分析。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失敗,并從失敗中學習。
學生上科學課的時候,理論知識是重要。需要理解的,需要記憶的理論知識,學生都應該掌握。
可是,如果把做實驗的器材、步驟、結果,也僅僅拿來記憶,而不去親自動手做的話。那麼,很多知識,學生可能隻是了解了他的理論知識,放到實驗中,就不一定能成功。
理論不是“死理論”,不能機械地記憶理論知識。
學生對現象的了解需要實驗,對理論知識的深入把握需要實驗。
比如:鑽木取火。
鑽木取火,指硬木棒對着木頭摩擦或鑽進去,靠摩擦取火。
鑽木取火的原理聽着很簡單,我們都知道。如果有人問你,鑽木取火的原理是什麼?
我們會說:“鑽木取火運用的是摩擦生熱的物理學原理。”
簡單地說,就四個字“摩擦生熱”。
原理知道了,那就做做實驗吧,能不能做到“鑽木取火”呢?
不一定能成功。
這就是實驗的重要性,将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驗結合起來,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課本。
就像陸遊(宋)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再比如,英語考試與口語表達。
英語考試考得好,用英語交流幾句卻成了學生的難題。因為沒有英語的語言環境,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雖然學生懂得了英語的理論知識,書面考試能力很強,寫英語作文也完全沒有問題。
放到實際應用中,卻說不了幾句英語。
這和科學做實驗是同樣的原理,科學知識要與實驗相結合,英語知識要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女兒的英語成績不錯,平時的配音練習老師都誇她。說她的發音偏向純正英式發音的感覺,很地道。
我聽了也覺得很不錯,她讀的英語書,配的英語配音,我都聽不懂了。平時考試也挺不錯的。
然而,有一天,我問她:“今天天氣真好,陽光明媚。要不,我們出去玩吧?你覺得去哪裡玩比較好呢?”“你能不能把媽媽這句話用英語翻譯出來?”
然後,女兒卡殼了,說不出來。
我這句話裡,沒有比較難的詞語或句子。可是,能背誦書本中,一整課的英語,輪到自己說,卻沒有辦法解決。
歸根結底,還是平時說得不夠多,沒有把書本知識應用起來。
嘗試說英語口語,剛開始可能會失敗,說得不對。
但是,沒關系,隻有不怕失敗,不怕說錯,總結糾正,才能更好地鍛煉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
舉例:參觀氨綸紡絲車間與專題培訓。
我曾經參觀過氨綸紡絲車間,心裡對車間有了大體的認識。
紡絲倒班班長給我們做了一個關于紡絲流程和絲卷異常處理的專題培訓,心中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概念。
如果說實地參觀是實踐,那麼專題培訓就是理論。
雖說實踐讓我獲益良多,卻沒有令我對氨綸絲卷異常的處理有個系統全面的了解。
專題培訓正是補足了這個“缺陷”。
舉個具體的例子:蛛網絲的異常處理流程。
造成的原因:1、兔子頭損壞;2、人為造成;3、工藝不正确;4.機械故障 。
相應的對策 1、更換兔子頭;2、加強操作水平培訓;3、調整卷繞角度;4、維保維修。
處理方法 1、查看氣圈是否正常;2、查看兔子頭是否有損壞;3、查看自身平時落筒操作姿勢;4、查看卷繞機是否異常;5、查看工藝數據是否正确。
從以上的例子裡,我們看到了四個字“系統、全面”,對蛛網絲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這就是理論知識的力量。
當然,如果僅僅隻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去實踐參觀,那麼就很容易造成“紙上談兵”的情形,以至于很難對事物有真正的了解與突破。
關于理論與實踐,我們很容易忽視一方,但其實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缺一不可的。
說說我學習做菜的經曆。
如果時間倒退兩年的話,我從來沒正經地做過菜。如果說,水煮白菜,炒蛋飯算的話,那麼我做過。
兩年前,我開始學做菜,做家常菜。
由于對做菜毫無頭緒,我就在網絡上找食譜,裡面會有具體的步驟,有的甚至是用視頻記錄做菜的全過程。
我一看,還行,應該難不倒我。
可我做的菜卻驗證了一句話:“一看就會,一做就廢。”
我自認為已經按照步驟執行了,怎麼會失敗呢?
想不通,那就隻能繼續實踐了。
還好,老公和孩子都很支持我,一般不會吐槽我做的菜太難吃。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不會做菜的我,居然做出了幾道拿手菜。糖醋排骨、咖喱雞肉、高壓鍋炖牛肉,這三道菜是我最早出師的。每做一回,孩子們都贊不絕口,家人的贊美與肯定簡直比我自己吃美食還要“美味”。
通過自己的實踐,我對做菜的把握更準确。這個時候,我再去學習菜譜的做法,也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可見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在做菜上也展示得淋漓盡緻。
“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說過:“沒有實際的理論是空虛的,同時沒有理論的實際是盲目的。”
綜上,無論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學習才更有實效。
(圖源:頭條免費圖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