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上的良好狀态。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适當、人際和諧、适應變化的完好狀态。人人都可能遇到心理困擾,人人都有提升心理健康的需求,甚至在人類的不同年齡段,哪怕是嬰幼兒階段都存在着相對高發的心理問題。
新華社照片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為了解全省各類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為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廣東定期邀請社區居民參加“廣東省居民心理健康素養調查”。通過邀請、抽取社區居民,引導填答一份調查問卷,針對心理健康素養、失眠、抑郁、焦慮和相關慢性病進行調查監測,專家團隊将會為收集到的所有個人信息嚴格保密。
人類不同年齡段的高發心理問題
嬰幼兒(0-3歲)常見問題: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發育問題,如語言發育慢、怕生人、不合群、易亂發脾氣。
建議:家長多與孩子說話、多進行情感互動,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刺激,尊重和引導孩子識别和表達情緒,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是避免嬰幼兒心理、行為出現異常的可行方法。
新華社照片(文圖無關)
學齡前兒童(4-6歲)常見問題:難以離開家長,過分膽小、緊張,不願上幼兒園;與同伴相處困難,獨來獨往、不合群、動則哭鬧、發脾氣等。
建議:鼓勵孩子參與同伴遊戲、表達情緒體驗,多與孩子共同戶外運動、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合作能力,是避免學齡前兒童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學齡兒童和青少年(7-17歲)常見問題: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适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淩弱、自我傷害、行事沖動)、網絡成瘾、吸煙、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
建議:構建寬松愉悅的家庭氛圍,給予愛與尊重,提供有效的溝通與陪伴;培養孩子運動、藝術等多樣的興趣愛好,提高自信心與建立意義感;提高社會适應能力,是避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8-64歲)常見問題: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如工作環境适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等帶來的問題;與家庭相關的問題,如建立親密關系受挫、婚姻危機、家庭關系緊張、子女教育問題。
建議: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合理宣洩不良情緒,如傾訴、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堅持學習、嘗試接受新事物,是避免中青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老年人(65歲及以上)常見問題:退休、與子女關系、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抑郁、焦慮、疑病等問題。
建議:可以學會尋求親友的幫助,傾訴自己的真實感受,根據客觀現實将期望值調整至合适的程度。子女應多關心父母,給予支持和安慰,鼓勵其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是避免中老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心理問題Q&A
Q: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能經常表揚孩子聰明嗎?
A:經常使用“笨”和“聰明”,有可能成為孩子身上的标簽,讓他們誤以為考試是為了展示自己聰明,這一目的可能會影響考試的心态,如果我考不好,就代表我不是聰明的。這種情況下,學習是為了做給别人看或向别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常常會使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來證明自己,如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書來讀,以成為讀書最多的同學。如果在考試中很難獲勝,那他們可能會采取避免失敗的策略,如考試來臨前瘋狂玩遊戲而非去學習,以此想告訴他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屑做罷了。與“努力複習卻失敗了”相比,因“不複習而失敗”更能自我安慰,忽悠别人。
Q:晚上失眠的人,白天應該多補覺嗎?
A:白天“補覺”并不能改善失眠症狀,反而會打亂我們正常的睡眠節律,從而加重失眠。人體的睡眠-覺醒節律受生物鐘調控,正常健康狀态下,有着相對穩定的規律。“補覺”,不管是白天長時間的“小睡”還是夜晚過早地卧床“早睡”,都可能引起睡眠-覺醒節律的紊亂。簡單來說,就是“該睡的時候”睡不着,“不該睡的時候”老想睡。
Q:潔癖就是強迫症?
A:強迫症的特征是強迫觀念,強迫行為或者兩者兼有。強迫觀念是反複出現,持續的,激發焦慮的侵入性的念頭、畫面或沖動。強迫行為是患者感到被驅使而反複執行的特定行為或儀式行為,以減輕或預防由強迫觀念産生的焦慮。
盡管有些人經常做某些重複行為,但是判斷是否強迫行為通常取決于社會功能和感受性的影響。如果潔癖隻是本人比較愛幹淨,有時不清潔也不會産生焦慮痛苦情緒,并且清潔的觀念和行為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内,持續時間短,不會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功能,那就不是強迫症啦!
Q:精神心理疾病服藥好轉後,可以自行減藥嗎?
A: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因反複自行減藥或停藥導緻病情複發的情況,許多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也經常觀察到,并被形象地概括為“吃三塹不長一智”。具體而言,就是許多病人在首次或多次治療後,在病情有明顯改善或接近痊愈時,往往自作主張,減藥或者停藥,病情迅速發生惡化或複發,以緻不得不重新治療。此前的治療未達到痊愈療效,這就使重新治療的難度大了許多。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治療原則——遵從醫囑,全程治療。
心境穩定劑是雙相治療的基礎用藥。
Q:睡前少量飲酒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嗎?
A:酒精能夠誘導睡眠,縮短入睡時間.:首先,飲酒一段時間後随着體内酒精被慢慢代謝出去,酒精對人體的鎮靜作用也會随之降低,這使得人在入睡不久後清醒過來,造成半夜睡得不深、睡眠一直斷斷續續;其次,睡前喝酒會擾亂正常睡眠周期,幹擾正常的睡眠規律,降低整體睡眠質量,導緻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變得遲緩等等;再者,酒精會放松人體咽喉肌肉,使人出現打鼾情況。
另外,對于偶爾喝酒的人來說,雖然睡前喝酒最初都能起到一定的幫助入眠的作用,但是,人體很快就會對初期的酒精量免疫,導緻助眠效果的減弱,靠少量飲酒幫助入睡并不是一個好方法。
Q: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心理危機,常用的自我心理調适方法
A:突發事件可能對人的心理健康産生影響,造成心理創傷或危機。危機事件就像食物在胃腸道裡不斷地翻騰,引發個體的痛苦感。由于這種強烈的痛苦感,會使個體回避發生事件的場所、線索和記憶。但這些事件會反複地、控制不住地出現在腦海中,讓我們感覺無處可逃。這時,人會出現睡眠、注意力、記憶力方面的失調,并伴随相應的一些情緒、認知、行為的變化。
如果個體在面對突發事件後感覺不适,可以嘗試呼吸放松法、“蝴蝶拍”放松法、“安全島”放松穩定訓練、正念減壓法等幾個常用的自我心理調适方法可以幫到大家。如果上述幾個自我心理調适方法依然無法緩解心理危機,就應該尋找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幫助疏導了。
Q:焦慮是有害無利嗎?
A:焦慮是一種内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将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以應付的不愉快情緒體驗。那焦慮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嗎?其實,情緒本身不分對錯。當我們面對重要的人與事時會感到焦慮是正常的,出現焦慮并不等同于疾病。适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能充分地調動我們身體的各項機能,提高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如果你正在飽受焦慮的困擾,可以嘗試以下的一些方式來調整狀态。
1、提高對情緒的覺察力。
2、反思焦慮背後的原因。
3、創造正向的情緒體驗。
4、聚焦在力所能及的行動。
生活中的壓力無法避免,每個人都具備學習與成長的能力,并在一次次的經曆中逐漸成為最好的自己。
Q:常常微笑的人們就不會患上抑郁症嗎?
A:有時候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礙,是很難看出來的。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會用一層微笑和樂觀掩蓋自己,他們可以正常地社交、工作,但并不代表他們是真正的快樂。如果大家處在“微笑抑郁”的狀态,可以尋求專業機構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正處在“微笑抑郁”的狀态時,也請伸出援手,讓這個抑郁的人重新擁有真正的微笑。
Q:使用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診斷精神心理疾病嗎?
A:大多數人都在大衆媒體上做過所謂的心理測驗:“測一測你的抑郁程度”,“性格測試”,“測試你的人際關系”,“測試你是哪種氣質類型”。但這些測驗大多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獲得點擊率。人們之所以對這些測驗感興趣,是因為希望這些測驗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但事實上,是否有精神心理疾病,不是靠網上的問卷測出來的,而是由專業人員診斷的。心理疾病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員收集各種信息做出診斷。心理測驗的結果對診斷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輔助作用,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人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無法單憑一個心理測驗結果就下定論,心理測驗是一種工具,服務于診斷,臨床診斷需要綜合其他評估信息才能做出。
Q:大部分精神心理異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嗎?
A:臨床發現:即便是遺傳基礎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子,也可以表現為一人心理健康,一人罹患心理精神分裂症。這說明遺傳之外的因素對心理疾病有更大的影響力。影響心理疾病産生的環境是多層次的,其中最直接和重要的是個人成長的早期家庭環境。此外,社會文化環境也通過直接影響個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影響着個人心理發展。因此,遺傳因素并不能确定一個人是否會患上某種心理疾病,成長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粵衛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