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鄭玮 柳甯馨 洪曉文
編 輯丨李博
圖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梁遠浩 攝
7月28日,伴随着穿透海空的一聲汽笛鳴響,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廣州,這座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正依托這樣的新基建、新制造,全面開啟新一輪“向海而興”的探索。
2021年,廣州市發布“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力争達15%左右。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軍認為,廣州建設海洋城市最大的基礎優勢在于深厚的海洋曆史文化積澱,上千年“有海味”的嶺南文化造就了這座城市海洋産業獨特的底色。例如,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交通運輸等,在廣州都有着幾千年的曆史傳承基礎,早已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南财智庫、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指出,目前廣州已位列全球現代海洋城市第二梯隊,在經貿産業活力、科技創新策源、海事資源配置三項指标上表現亮眼。到2019年,廣州市海洋生産總值就已突破3000億元,位居廣東全省第一,國内前列。
近日,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廣州已初步形成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港口航運、濱海旅遊等海洋經濟支柱産業。在聯動港澳加速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上,廣州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也充滿想象空間。
海洋重器壓艙
船舶工業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被稱為綜合工業之冠。作為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廣州船舶工業發展基礎深厚,目前已擁有廣船國際、黃埔文沖等一批頭部企業,以及龍穴造船基地和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等發展船舶工業的重要平台。
“從全國來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布局、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地區。”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廣東省青聯委員、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樊天慧表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廣州發展船舶與海洋工程是有曆史傳承和基礎的。”樊天慧說,1958年華南工學院(現稱華南理工大學)即設立船舶與海洋工程系,黃埔文沖船廠的船舶生産制造曆史已超百年。
截至2019年末,廣州已擁有超過40家船舶企業,其中具有船舶建造能力的企業20多家,船舶制造産品覆蓋集裝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學品船、滾裝船、客滾船、半潛船等領域。
樊天慧表示,依托長期發展沉澱的科研和産業基礎,華南地區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産學研用”聯動發展模式也相對成熟,“在科研能力、産業鍊布局、研究基礎以及人才吸引力上,廣州都具備一定的競争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走訪發現,目前不少船舶企業的産品結構開始朝海洋工程方向轉型升級,趨向深遠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海工裝備智能化發展主要包括三重内涵。一是智能裝備,比如無人船或者水下機器人,在應用環節需要通過軟硬件結合實現智能控制。二是智能監測體系,比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運維環節實現對實體裝備的實時線上健康監測、損傷識别等。三是智能制造,在生産建設環節通過數字系統模拟生産建設流程,降低試錯成本,最終實現設計、生産、制造、運輸以及安裝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樊天慧表示。
“這個過程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現在也在研發海上風電裝備的智能數字孿生系統,覆蓋從運輸安裝到在位健康監測、診斷等環節。”樊天慧說,“未來海洋工程領域的智能化應用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目前廣州海洋治理智慧化水平已走在國内前列,尤其是海洋監測、海防、重大災害風險防控等,廣州港集團、廣船國際等大型企業也在大範圍布局智慧化生産和運營管理。”王建軍建議,未來廣州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發展應進一步強化海上新基建能力建設,着力攻關高端化、高技術船舶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升新基建對海洋産業的支撐能力。
海洋新興産業搶跑
作為廣州海洋經濟支柱産業,船舶海工等重工業的轉型升級,也為下遊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發展提供土壤。
看到機遇的廣州賦安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賦安科技”)在2013年就搶先入局海洋電子信息賽道。
賦安科技負責人梁華表示,公司專注于海洋信息化、智慧海洋領域,“僅從海洋監測來看,我們最終形成集軟硬件一體的智慧化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涉海單位進行海洋、海域、海島的管理監測,我們自主研發的光電雷達追蹤攝像系統已在廣州海域及珠江口沿岸布控近30個點。”
梁華表示,海洋電子信息可以作為其他海洋産業的技術支撐,市場未來有這個需求,産業應用場景很廣闊。海洋電子信息技術在漁業養殖、濱海旅遊、生态修複等領域都具備應用場景,“未來我們可以結合用戶業務需求,通過軟硬件技術開發應用參與到生産過程中去,真正提高企業生産效率,輔助海洋産業發展。”
《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廣東全省從事海洋電子設備制造與信息服務活動的涉海單位超過1500家,其中超過90%的海洋電子信息企業集聚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也是中國現代曆史上海洋生物科學研究的起點,讓廣州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搶得先機。
上世紀60年代,中山大學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開啟了國内外海洋藥物研究的新局面。《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公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廣州市共建成生物醫藥領域國家級工程中心(實驗室)13家、專業孵化器13個,各級重點實驗室153家、工程技術中心115家、企業技術中心51家。
《中國海洋新興産業指數報告》指出,上海、廣州、深圳、青島對中國海洋新興産業總指數的貢獻合計為24.5%,處于海洋新興産業發展的第一梯隊,是海洋新興産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以及海洋創新驅動源頭。
在王建軍看來,廣州城市的綜合實力為海洋産業再出發提供了紮實支撐。廣州作為省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南方地區海洋科研職能集聚廣州,目前涉海科研院所17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科25個,尖端科技成果突出,尤其是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領域,已經湧現了中海達等一批明星企業和高端産品。
從區域層面看,王建軍認為,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給海洋産業帶來大量市場空間,對珠江口東西兩岸及沿海經濟帶城市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還肩負面向“一帶一路”的重要功能。
“更為重要的是,廣州是國際交通樞紐和消費中心城市,不是單純打造一個國際航運樞紐,還能夠實現‘海陸空’三位一體聯動,帶動批發零售、大宗商品轉運等功能集聚,為現代海洋産業提供支撐。”王建軍認說。
夯實海洋科研根基
為适應産業轉型升級發展趨勢,近年來廣州海洋領域的基礎科研能力不斷提升。
以南沙為例,作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目前南沙已彙聚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科創平台,布局建設冷泉生态系統、海洋極端科考設施等世界級海洋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步打造支撐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近期發布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進一步提出,要推動海洋科技力量集聚,加快與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學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加快冷泉生态系統觀測與模拟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打造中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長期積累的産業應用優勢,為廣州打下鍊接國内尖端海洋科研資源的堅實基礎。
“廣州市場經濟發達,人才聚攏優勢明顯,也擁有科研成果的展示和應用窗口,廣州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機構集聚,無論是前沿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型研究都有良好的開展條件。”海洋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院長孫軍表示。
2022年6月2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正式簽署協議,共建廣州南沙地大濱海研究院(以下簡稱“濱海研究院”)。作為牽頭組建濱海研究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孫軍認為,濱海研究院落戶南沙是綜合考慮的最優結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過去在海洋領域的基礎優勢在于海洋地質尤其是古海洋學,“當前發力現代海洋研究,廣州是理想之地。”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好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位置,尤其是6月‘南沙方案’出爐後,更加印證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孫軍表示,“南沙作為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将是海洋科學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明星之地。”
據悉,濱海研究院未來将設立海洋微藻種質中心、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中心、海洋珠寶産業實驗中心等平台,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
孫軍透露,濱海研究院未來将以新型研發機構的性質運作,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将更加靈活,針對優秀人才将疊加中國地質大學人才引進政策和研究院結合專利、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績效獎勵,吸引海内外人才紮根濱海研究院幹事創業,這也是市場化機制調節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廣州也成為鍊接港澳海洋科研資源、推動粵港澳科研互動、産業對接的重要平台。
202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海洋動力學和模拟專項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吳寶蘭博士告訴記者,廣州對于科研人才的引進有很多創新機制,好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有能力有資質的科學家在此聚集。
“例如,南沙博士後工作站不僅隻是一個博士後的工作場所,還是一個科研的平台、樞紐和基地,集聚了16個理事單位和162個會員單位,共享儀器設備120多台套,在這個平台上我們不僅可以進行多學科的科研交流,也可以充分發揮各個單位科研設備等的資源共享。”吳寶蘭表示。
吳寶蘭博士的專業方向為物理海洋,研究成果未來可能會推動海洋預測、海洋生态環境保護和海洋漁業等産業發展,并為國家推進“雙碳”目标,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撐。“希望未來能把我們從事的上遊基礎理論研究和下遊産業發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E N D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林曦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