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北京外國語大學儲備外語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儲備外語人才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7 11:32:07

人物簡介:

蘇瑩瑩, 我校亞非學院馬來語專業1994級校友,亞非社會與文化研究方向博士。馬來語專業副教授,亞洲學院院長,首屆中國高校馬來語專業發展工作委員會(2019-2022)主席。主要研究領域:馬來語言文學、東南亞社會與文化、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

北京外國語大學儲備外語人才(小語種大作為)1

筆者見到蘇瑩瑩的時候,她正端坐在辦公桌前查看文件。快速處理完工作,她搬來一張椅子,坐在筆者對面。陽光從窗外照了進來,與她親切的微笑融為一體,讓筆者不由得心生暖意。

從學生到老師,她已經在北外走過了25年的曆程。這是她不斷成長的25年,更是她将“小語種,大作為”的理念寫進自己和很多學生人生的25年。

初入北外:學習的不隻是語言

1994年,作為福建省漳州一中第一個保送北外的學生,蘇瑩瑩選擇了馬來語專業,從此與這門以往從未接觸過的語言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時代雖然已經遠去,但那時的經曆卻對她影響頗深。蘇瑩瑩的老師、北外馬來語專業創始人吳宗玉老師,帶領着她和同學參加了許多高級别的外交外事活動,這是她深刻體會到老師所說的“小語種大外交”教育理念的開始。

在蘇瑩瑩大三的時候,馬來語專業組織了一個馬來語的國際研讨會,來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研究馬來語的學者來到了北外。

“在今天,這麼大規模的一個活動沒有請專業的會展公司來操作是難以想象的。”而當時蘇瑩瑩所在的94級馬來語班,3位老師帶着20名學生就把為期5天的國際大會安排得井然有序。

正因為北外師生表現出來的這種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時任馬來西亞教育部部長的拿督·納吉布在會議閉幕時宣布,馬來西亞教育部邀請北外全體馬來語專業師生訪問馬來西亞,這在當時是沒有先例的。

出訪的一個月中,蘇瑩瑩和老師、同學們走遍了西馬的11個州。他們的行程被很多華文、馬來文、英文的主流報紙報道出來,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當地馬來人感歎,中國居然有這樣一批孩子在學習馬來語,并且學得這麼好——會唱馬來歌,會跳馬來舞,能念馬來的詩歌。94級馬來語班後來獲評“北京市優秀班集體”,他們提交的報告題目正是“小語種,大舞台;小語種,大作為;小語種,大世界”。

“大學生涯中種種難忘的經曆使我堅信小語種是可以有大作為的,這對我後面整個職業生涯中,如何鼓勵非通用語的學生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具有很大的影響。”

留校任教:春風化雨育桃李

因為老師一句“我們希望你留校”,原本作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定向生的蘇瑩瑩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成為了學生們口中“既親切又專業”的蘇老師。

談到學生們,蘇瑩瑩時不時露出笑容,眼裡盛滿了溫柔的光。在北外,學生們的聰慧、對語言的熱愛總能讓她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和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年由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和馬來西亞教育部舉辦的“首相杯”世界馬來語演講大賽,都會吸引全世界50多個開設馬來語專業國家的選手參加。北外的同學們拿了國際組的1屆冠軍,7屆亞軍和1屆季軍。他們的優異表現,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北外馬來語專業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而且在這個備受馬來西亞政府和民間關注的大型賽事中展示了中國年輕學子的風采。同學們的點滴成長,都令蘇瑩瑩和她的同事們感到欣慰與幸福。

随着新一代的學子進入校園,蘇瑩瑩也感受到許多變化,她也不斷地和同學們一起成長。一次,她的學生因為參加超級女聲比賽而無法按時提交論文。作為畢業論文指導老師,蘇瑩瑩一方面督促學生盡快完成,另一方面也很理解學生展示自我的夢想。這時她意識到,溝通的技巧、善意的引導和及時的提醒非常重要。如何理解學生們的話語體系,如何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跟他們溝通,成為了一門新的必修課。

這些年來,蘇瑩瑩的學生們有的走向各個部門就業,有的奔赴了更高的學習殿堂,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牛津、康奈爾、UCL、荷蘭萊頓大學等等。他們因為學了馬來語,了解了馬來文化,了解了東南亞文化,能夠在碩士階段進行東南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這讓蘇瑩瑩覺得為他們鋪就了一條成長的道路,而這種幸福和收獲感是其他東西無法取代的。

她微笑着說:“我留校到現在21年,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選擇。”

做建設者:開拓進取謀發展

除了授課之外,蘇瑩瑩也擔任着管理者的角色。從亞非語系副主任,到教務處副處長,再到亞洲學院院長,她不斷思考着,實踐着,為北外和學生們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她認為,北外作為國内外語院校的領軍者,要立足于傳統優勢,進行開拓性的思考,要不斷挖掘、保持和提升核心競争力,才能保持領先地位。僅僅完成國家交予的已建交國家官方用語全覆蓋任務是不夠的,北外在語種開齊的情況下,新的目标是國别區域研究全覆蓋,北外應該緻力于培養“對象國通”、“區域通”,對對象國及所處區域有深刻了解的人才,才能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在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2010年開始,北外實施了《北外國際化戰略人才培養計劃》,以試驗班的形式,探索了本科階段外語專業拔尖創新人才的特殊培養路徑。在2018年5月的《中國外語教育》刊物中,蘇瑩瑩與其他5位老師共同發表論文《對<北外國際化戰略人才培養計劃>實踐的反思》,這個項目也獲評2017年度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蘇瑩瑩希望,一些同學通過這樣的特殊培養通道,能夠成長為北外這樣一個生源“高原”上的“山峰”,成為兼具“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戰略人才。同時她也強調該項目在校内形成了輻射帶動作用,她和同事們努力讓戰略班的模式惠及更多的學生,而不隻是培養小部分精英。

2019年9月23日,北外在原亞非學院的基礎上擴建成立了亞洲學院和非洲學院,蘇瑩瑩被任命為亞洲學院的首任院長。亞洲學院共有30個語種專業,雖然現在有一部分專業還沒有招生,但是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

蘇瑩瑩相信,這些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建設,對響應國家大力推動的亞洲文明對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戰略部署都将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艱難跨越:登高行遠又博見

從北外馬來語專業的本科,到北外亞非語言文學方向和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文學的兩個碩士,蘇瑩瑩初期的學習都是在傳統的馬來語語言與文學的領域裡。

然而,在2000年初,全國外語教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外語人才需要向複合型人才轉變,僅僅精通一門外語是不足以适應社會的需求的。這就要求教師們也要迅速成長起來,開拓自己的學術視野,成為複合型的教師。

考慮到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南海争端國家之一,2011年開始,蘇瑩瑩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在博士階段跨越到國際關系方向進行學習。她希望既能借助語言優勢又能借助學科知識,清楚地解讀對象國的南海政策,并且向對象國的學界用馬來語清楚地表達中國的南海政策。

一邊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一邊讀博做畢業論文,對蘇瑩瑩來說,這個跨學科的學習過程異常艱辛。

蘇瑩瑩的博士生導師是國内研究南海問題的泰鬥級人物,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的李金明教授,他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李教授一直主張“沒有對曆史的了解,是不可能真正做深國關的”。所以蘇瑩瑩需要閱讀大東南亞史,中西交流史,海外交通史,海洋法等大量書籍,涉獵各個學科領域。因為缺乏學科相關的基礎理論的積累,很多學術性的定義,以及它在馬來西亞的解讀、在西方的解讀、在中國的解讀,她都需要花功夫去全面、深入地了解。

雖然這個過程很艱辛,但是這也使她真正認識到了掌握語言鑰匙的優勢。因為她可以通過對象國的語言,去讀一手的材料,而不是二手的、三手的英文材料,這才可以真正知道對象國的學界在想什麼,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她發現,馬來西亞的一些學者在國際舞台上用英文發表的論文上所表現的态度是比較模糊的,而一旦用馬來語發表文章,他們就會表達更為真實、深入的想法。

今年5月,蘇瑩瑩的《馬來西亞南海政策研究》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将馬來西亞南海政策置于中馬關系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在深入剖析馬來西亞與南海的關系以及馬來西亞南海政策、中馬南海争議現狀等重要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的應對策略提出了解決争端的建議,對深化國内學界對南海問題的研究、對中馬關系的研究,對于我國南海維權外交實踐均有十分積極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她對大量馬來語文獻資料的閱讀和研究,包括馬來西亞學界論文、當地主流媒體的報道評論、該國智庫的官網資料等等。

她将小語種的語言優勢、英文的文獻閱讀能力、國際上通行的學科觀點以及自己的中國立場結合了起來,實現了學科的跨越,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更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實踐做出了貢獻。

正如蘇瑩瑩所說:“對于任何一個學外語的學生,中國和對象國的關系發展和自己是息息相關的。學外語的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考慮到怎樣去積極發揮一個外語人的作用。在中國和對象國關系不穩定的時候,如何去改善它,如何去解凍、去化解、去推進;在關系好的時候,如何鞏固,如何進一步提升,而最關鍵的是,環境是什麼樣,而你應該去做什麼樣的貢獻,這才是外語人應有的擔當。”

良師寄語:年少正是讀書時,志高更要有擔當

“學無止境啊,”蘇瑩瑩感歎道:“這真是永遠不過時的一句話。”

她特别希望學生們在有時間、有精力的時候,最大可能地去汲取更多的知識,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廣泛地涉獵多個領域、各個學科的書,避免因為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錯失機會。

她也期望北外的學生一定要成為有遠大志向、有責任擔當的人,要成長為一個真正能夠被委以重任的人。有擔當意識,就應該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她經常和學生說,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其實是由你的人品決定的。這裡“人品”指的是本質上你是不是善良誠實,是不是有理想情懷,是不是有擔當意識,是不是有良好品質。

采訪接近尾聲時,蘇瑩瑩總結道:“年少的時候多讀書,志存高遠,心懷天下,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有品格的人。”這是一位老師對學生們的諄諄教誨,也是一名外語人對正在成長的新一代外語人的殷切期待。

(作者:袁晶晶)

(文章來源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