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頭條# #育兒#
土豆媽說:
這個春節你們過得怎麼樣啊,一定有各種或有趣、或抓狂的體驗吧。
今天文章作者是我的朋友淺淺,一起來聽聽,春節期間她和她社交牛逼症娃的故事吧。
文/淺淺
春節我和嫂子帶娃去玩,偶遇娃學校的數學老師。
一般孩子遇到老師都是這樣的吧
而娃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來,加個微信!”
然後,迅速掏出他英語打卡的手機。
接着,娃邊加微信邊說:“老師,我之前沒有你的微信,過年都沒有給你發紅包,現在我的微信零錢包裡還剩9毛,轉給你!”
那口氣,愣是把九毛錢說出了一千塊的氣勢。
娃這一波操作,把嫂子給看呆了,連老師的朋友也在一旁看得笑彎了腰。
而我,emmm,眼睛不敢看老師,隻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回來路上,嫂子直誇娃太厲害,有社交牛B症。
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懼症的反義詞,在社交方面毫不膽怯,無論是和陌生人還是半熟不熟的人,都能做到遊刃有餘。
别說,我家的娃還真是這樣。
怎麼說呢,沒有他混不熟的圈,也沒有他聊不動的天。
在學校同年級全是他兄弟,高年級都是他哥。
他一個4年級的娃,愣是跨了兩級,和6年級的大哥哥處成了朋友。
這個大哥哥經常鼓勵娃好好學習,娃考到好的成績,他還會把自己喜歡的卡送娃做獎勵。
帶他出門,見誰都是朋友,鄰居阿姨、奶奶,小區清潔員、保安,都能聊上幾句:
“xx阿姨你今天真好看。”
“xx爺爺早上好,看我的新鞋子,會發光的。”
……
前幾天,我帶他去常去的鹵料店買鹵料。
我們剛到,來了一位女顧客。娃主動先讓她,說女士優先。
對方好開心,直誇他紳士。
後來,又來了一位顧客想買鹵雞翅,沒想到賣完了,那位顧客準備走。
娃喊住了她,并指着鹽焗雞翅說:“阿姨,鹵雞翅沒了,可以買這種,我經常吃,可好吃了。”
那位顧客,猶豫了一會。
娃繼續說:“阿姨,這家店是全城最好吃的一家,中國人不騙中國人……”
聽到這,那位顧客和老闆都笑了。
顧客當即就買下了他推薦的鹽焗雞翅,店老闆也笑着送了他一個大大的棒棒糖。
一邊的我發自内心地跟他說了一聲,佩服佩服!
當然了,作為社牛娃的媽,也沒能幸免。
寒假之前,我帶他去打新冠疫苗,他非要引薦我認識他隔壁班的一個老兄的媽媽。
我尴尬地跟對方點了個頭,連忙跑回自己班級隊伍了。
而得知我沒有加微信,遺憾地說:诶,好可惜哦。
雖然老母親常常會因為娃的社牛有些尴尬,但大部分時候還是非常開心的,開心得流淚。
因為作為一個社恐,我太清楚社牛有多可貴。
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來了客人,我多半躲到房間裡。
後來,上學了,依舊如此。同學們都成群結隊地一起玩,而我大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一個人去食堂,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回寝室。
甚至,宿舍間搞聯誼活動,我也不願參加,擔心自己不受歡迎。
工作後,老闆安排我帶團隊,我不敢接,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勝任不了。
害怕社交,不夠自信,導緻我的朋友圈子很小,也錯失了不少好的機會。
所以看到娃能這樣,主動大方,擅長與人溝通;自信陽光,擅長表達自己,真的非常地欣慰。
而且,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社牛。
首先,社牛一般都有一雙能迅速發現他人的閃光點的眼睛。
之前在網上看到光明日報轉發的一個短視頻,一位小姐姐騎着車一路和陌生人打招呼。
“阿姨這衣服好好看啊,喜慶”
“小姐姐你的頭盔真好看”
“爺這字寫得好看得很啊。”
而每個她打招呼的陌生人都笑呵呵地回應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都是她親戚呢。
其次是自信,隻有對自己足夠自信,才能如此大方地與他人交往。
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
我很不自信,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總害怕被否定,也總擔心自己出醜,所以我會盡量避開人群。
到現在,我依然不是很願意主動招呼人,不願結交新的朋友,不太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會主動去争取機會。
這種習慣,導緻我的朋友圈子很小,也錯失了不少好的機會。
最後是鈍感力。
鈍感力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
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不在意他人眼光,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
上次,我去參加娃的公開課。
他是舉手最積極的一個。當時我心中竊喜,他舉手那麼積極,肯定都懂。
但後來,我發現不是這樣的。
被請到發言的他,給出的答案錯得有點離譜,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我心想,答不出來,應該不會再舉手了吧。
可事實是,隻有有提問,他還是都舉手。
說真的,當時有點小尴尬,但又有點小欣慰。
畢竟,這種“打不死”的精神,對于我這種社恐人群是多麼的難得可貴。
看到這,大家最好奇的肯定是,你這個社恐是怎麼養出一個社交牛逼症的娃呢?
有一說一,很大部分是天生,還有一部分是後天我刻意引導的。
這裡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特别是和我一樣社恐的老母親們,希望能給你們一個參考。
★以身作則,社交訓練
兒子小時候并沒有這麼自來熟,反而很怕生,每次見生人,總是怯生生地躲在我身後。
我一度很苦惱。
後來看到一部紀錄片《鏡子》裡說到: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不過是父母行為的折射。
我才突然意識到,或許我的社恐影響了孩子的社交。
我大部分時候都喜歡宅在家裡,不串門,也不和朋友聚。朋友打電話、學校組織我都是能拒絕就拒絕。
所以娃大部分時候都是和我兩個人呆在家裡。
美國《心理學年刊》指出,夥伴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童年時期缺少玩伴,日後容易孤單、焦慮,遇事也容易退縮,甚至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系。
意識到這點後,我開始刻意增加了帶娃出門的頻率。
我會帶着娃去朋友和親戚家串串門,也會帶着他和朋友出去小坐一會。
我開始有意讓他多和同齡夥伴玩,以此鍛煉他的社交能力。
娃幼兒園的時候,我經常帶他去公園玩。鼓勵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踢球,一起玩泡泡,一起玩水槍。
周末或節假日,我們會和幾家有娃的家庭集體出遊。一起去農場摘草莓、上山野炊、去海邊玩沙子。
漸漸地,我發現,随着我社交生活的豐富,娃見的人多了,也不那麼怕生了,也願意和大家玩了。
而我,也在培養娃的同時,也慢慢地不再那麼社恐了。
★多給孩子正面反饋,讓他更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與人交往,緣于自己内心的自卑。
記得我小時候見到親戚,我都會打招呼的,但總是被爸媽嫌棄我喊人的聲音太小。
又或者他們說,你看你堂姐,每次家裡來客人都大大方方地打招呼,就你總是怯生生的……
被爸媽這麼一說,我就覺得自己不如人,那幹脆就不出來見人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直影響着我。
直到成年我依然不是很願意主動招呼人,不願結交新的朋友,不太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會主動去争取機會。
這種習慣,導緻我的朋友圈子很小,也錯失了不少好的機會。
所以,我有娃後會刻意多給娃一些正向反饋。
比如,坐公交車時,他主動給老人讓座,我會誇他是一個文明的孩子。
在他收到同學的生日賀卡時,我會很用比較誇張地口氣說,你真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有這麼多同學記得你的生日。
當然除了積極給他正面反饋外,他有不足時,我也會指出來,但會更注意自己的用詞。
在我的循循善誘下,娃成了一個普通但自信的人。
現在的他,樂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也不怕跌倒。
目前,隻要有上台表演的機會,他都會很積極地報名。
上次,數學考砸了他對我說:“人有失手,馬有失蹄,考砸了不怕,我可以努力一把,從頭再來。”
★ 多贊美,勇于吹彩虹屁
除了多肯定娃,我也有意識地引導娃多看别人的優點,并表達出來。
當然,我不是在教娃刻意說好話、拍馬屁,而是真的去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當你由衷地去贊美一個人時,對方會感受到這份真誠,會覺得你是了解并欣賞他的人,這樣兩個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自然就拉近了。
之前,我帶娃去和同學小聚,兩個孩子都是第一次見面。
娃看到同學的女兒,直誇小女孩聲音好好聽,還給她取了個昵稱,小甜妹。
被娃這麼一誇,小女孩一直愛跟着娃。而我同學也很喜歡娃,直說他很有哥哥範。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性格天生内向的孩子怎麼辦呢?
雖然我的兒子是社交牛逼症,是一個非常外向的孩子,但我覺得,孩子的社交能力并不由天生性格決定,外向内向影響不大。最重要的還是後天社交方式的養成。
當我們自己成為一個小太陽,自然就會吸引向日葵注目。
同時,我也始終認為,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社交高手,隻要我們做好他們的引路人,他們總能朝我們期許的方向發展。
人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 唯獨父母之愛指向别離。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這個大千世間,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去鍊接他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成就自我,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對他們最好的愛,
ps:喜歡今天的文章嗎?大家給我點贊 再看呀。
你好,我是李點點,4歲女兒番茄、9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學習資源和可信賴、有深度的育兒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