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照鏡子的人,如果需要鏡中人微笑,他并不會、也不能夠操縱鏡中人的表情。
他知道自己唯一要做的,是操縱自我的表情,你微笑,鏡中人就微笑。
對于外部世界,人們總想着要去操縱、改變,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外部世界就象鏡中的一切,想要改變,方向在自我這一邊。
楊绛先生在100歲的時候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一旦你體悟到真實的自我,這并不意味着外部的世界需要改變。
當我們進行自我本真的探求,當我們看到外在欲求的了無止境,并放下這一切,生命才會有所升華。
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遭受天譴,日夜不休的推巨石上山,精疲力竭推到山頂,轉眼之間巨石又因為引力,迅速滾落回山腳,這是一種暗無天日的徒勞,是一種永生永世沒有指望的努力。
但是,這個故事,正隐喻了人類對于貪欲的渴求和努力,為了永遠不會到來的明天,永遠在勞作,永遠沒有停歇,永遠一無所得,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如果明白這個自我真相,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平凡人看來,那些已經擁有很多的人,那些住着大房子、開着好車子、年薪幾百萬的人,卻依然難以快樂,他們甚至沒有輕松的日子可以選擇。
依然在無休止地向世界索取更多,用生命,用越來越近的時日無多。
我們永遠不能在外在世界的掙紮中成功,因為一切都是内在欲求的反射。
禅宗說,開悟前,劈柴挑水,開悟後,劈柴挑水。是什麼改變了?是内在的抗拒改變了。
掙紮已被放下,或者說,領悟到掙紮的這個人,是個幻象。
靈性的修煉,達到至高境界,就是對所有個人意志、個人意識的不再認同,全然放下,世間的所有無常現象。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到内心安詳平和的人,即是證得了真正的禅宗真義。
放下抗拒,并非認同或屈服于外在的境遇,而是明白,内在的自由,并不應該依賴于外在的條件。
放下抗拒,并不意味着我們要在生活中逆來順受,做個老好人,或者任人欺壓。
事實上,當我們能夠放下自我,做出決定來指揮行動時,更有可能與“道”相符,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與人相争,其實都是對抗自我的戰争。越好戰,戰争越激烈。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久不消散,來源于不做溝通的指責、謾罵、批評到底。
來源于認定别人的錯,就永遠不理解、不原諒。不放過他人,也不放過自己。
心念一轉之間,帶着理解與寬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很容易放松下來,因為鏡外的你改變了表情,鏡中人也跟着改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