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隻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這首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這在我們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上就有。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範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就作于北宋與西夏戰争對峙時期。
其實說起範仲淹,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他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的遠大政治抱負。同時,他也在勉勵後人發憤讀書。其實,這似乎也是範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良醫》記載,範仲淹未中進士之前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于是他長歎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說完這些,我們現在來說一說這首詞。
《漁家傲·秋思》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塞下秋來風景異”,開頭第一句,詞人就告訴了我們時間和地點。很顯然,時間是:秋天,那地點呢?詞人在這裡說“塞下”,塞指的是邊界要塞之地,在這裡指西北邊疆。
下一句“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邊聲”,指邊地的風号、馬鳴、羌笛之聲。角,是古代軍隊裡吹的樂器。這裡是說:黃昏時分,号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着号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
千嶂:指的是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在那連綿起伏的群山裡,我們可以看到: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一句是上阕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這一句是全詞的核心所在,也是它的靈魂所在。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裡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
士兵們難道不想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嗎?難道他們就樂意一年又一年呆在邊塞苦寒之地和家人分離嗎?隻不過,這是他們作為軍人的使命和責任罷了。
我們說: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邊塞苦寒之地上,他們要打勝仗,因為隻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
在這裡,“燕然”指的是燕然山,也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則是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窦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将軍窦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
詞人說“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是: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的是夜景,時間上則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意思是: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
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無論是将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隻好默默地流淚。
最後這一句,直言将軍戰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鬓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
範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隻能保持守勢。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範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首詞裡,範仲淹所表現出的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