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發育中胎兒或嬰幼兒階段,由于腦部非進行損傷所緻的以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為主的症候群。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病變部位在腦,不同程度累及四肢,常伴有感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癫痫及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許多運動發育遲緩的小兒頭部控制能力差是由于腦部損傷緻運動發育障礙引起的,多與原始反射如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TNR),緊張性迷路反射( 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TLR),擁抱(Moro) 反射的殘存,頸部肌肉、軀幹部肌肉緊張性異常有關,同時與頸部肌群無力或肌肉的力量不平衡也有關。在進行擡頭訓練時,還應進行頸部肌肉的控制訓練和力量訓練。
方法:
(一)仰卧位抱球姿勢:患兒取仰卧位。治療師雙手握其肩部,使其頭頸屈曲,臀擡高,四肢對稱屈伸,似抱球狀。
(二) 仰卧位拉起頭抗重力訓練:患兒起始姿勢取仰卧位,治療師坐或蹲于患兒對面,握其腕部,将患兒拉至體軸與水平面成45°時停止片刻,誘導患兒主動收縮上肢使肘關節90°屈曲,保持頭立直位。
(三)巴氏球俯沖促通脊柱伸展訓練:患兒匍匐于巴氏球上,治療師位于患兒身後,握其下肢或按其腰部,以緩慢俯沖動作使球向前滾動,誘發患兒自發擡頭。
(四)俯卧位頭抗重力訓練:将患兒放在楔形墊上呈俯卧位,治療師位于患兒正前方,利用玩具、奶瓶、零食等物品誘發患兒擡頭動作。
3~6個月為翻身的發育期。翻身的發育過程包括以下四項:(1)頸立直反射動作。主要見于新生兒,是在擁抱反射與頸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肌緊張分布差造成的。(2)頭背屈,角弓反張。翻身動作從肩向一側回旋開始, 脊柱伸展,頭背屈呈角弓反張,多隻能翻至側卧位。(3)自動翻身。屬皮質下支配,多無目的性,以骨盆帶擡高,軀幹屈曲開始,可完成整個翻身動作。(4)有目的翻身。在皮質的支配下有目的翻身,肩與骨盆可同時向一側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動作可靈活調節。不會翻身的患兒的發育多停留在前兩項,說明處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腦和皮質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應未發育成熟。
方法:
(一)肩部控制翻身訓練:患兒取仰卧位。治療師雙手分别握住患兒雙臂上舉過頭,将兩臂左右交叉,後方側上肢向欲翻側用力,從而帶動患兒身體旋轉,完成一次肩控式翻身動作。
(二)仰卧位骨盆控制翻身訓練:現以向左側旋轉為例,患兒取仰卧位,治療師握其小腿,屈曲單側的髋和膝帶動骨盆,向左翻時右下肢屈曲,身體向左側回旋,同時向下牽拉屈曲側的下肢,身體回旋至俯卧位。
(三)楔形墊軀幹回旋訓練:患兒仰卧于楔形墊的斜面上。用斜面來輔助完成患兒軀幹的旋轉動作。在斜坡上完成翻身動作,以促軀幹回旋模式的建立。
坐位的發育可以分為5個時期:新生兒無抗重力反應時期,頭頸軀幹保持垂直時期,全身極屈曲期(4~ 6個月),從俯卧位起立時期(7 ~ 8個月),從仰卧位直接坐起時期。
方法:
(一)促通長坐位平衡手法:患兒伸腿取長坐位。治療師位于患兒後方。輕輕移動患兒的兩側臀部,使患兒身體向一側傾斜,将體重負荷于一側臀部上,之後用一隻手保持負荷體重側下肢,另一隻手扶持患兒的軀幹部位,使患兒向治療師扶持的下肢側傾斜,然後以扶持軀幹中樞部位的手向前推患兒軀幹,使之回旋,逐漸誘發出患兒自動調控坐位平衡反應。
(二)患兒能保持靜态坐位平衡後,訓練其動态平衡。治療師将患兒騎跨在滾桶上,扶住患兒腋下或髋部,左右方向不斷輕輕移動使患兒體驗身體重心不斷轉移的感覺。逐步誘導患兒坐位動态平衡反應。
(三)促通坐位軀幹穩定:患兒伸腿坐于巴氏球上。治療師在患兒的前方,給予相應部位支持後,向後方緩慢推球,誘導患兒出現頭屈曲,雙下肢向前方伸展,軀幹前屈,提高坐位下軀幹穩定協調、自我控制的能力。
以上是腦癱的頭控訓練、翻身訓練及獨坐訓練的部分訓練方法,下篇文章我将為您介紹爬行訓練、膝立位訓練及從坐位到站位的轉移訓練的相關内容介紹,期待與您相見!
參考文獻:
[1]劉振寰,戴淑鳳.兒童發育遲緩康複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1.
部分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後台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