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着力落實就業優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黨中央明确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10年來,我國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10年來,針對不同群體的就業服務相繼推出,如果把這些千條萬線的就業工作織成一張網,能夠清晰地發現,就業優先戰略成為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積極就業政策促進了區域協調、産業發展、資源匹配,就業結構優化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
重點群體就業保障有力。10年來,支持就近就地就業、東西勞務協作、鼓勵返鄉創業、強化兜底安置、加大就業幫扶等一大批好政策好辦法,讓脫貧人口和困難群體獲得了貼心的就業服務,增添了緻富的信心。2012年以來,平均每年有超過550萬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超過170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約5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與此同時,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去産能職工、退捕漁民得到妥善安置,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平穩,既服務保障了改革發展大局,也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線。
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第三産業成為就業最大“容納器”,三次産業“倒金字塔型”的就業結構逐步形成。2021年,我國一二三産業就業人員分别為17072萬人、21712萬人和35868萬人,占比分别為22.9%、29.1%和48%。其中,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占比比2012年分别下降10.6個和1.3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占比上升11.9個百分點。
就業人員素質明顯提升。通過不斷改革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暢通發展通道、提高待遇水平、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交流合作,一支擁有2億多技能人才、6000萬高技能人才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人才隊伍已經形成。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就業局勢長期保持總體穩定,成為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實支撐。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就業總量壓力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不确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就業工作仍面臨不小挑戰。
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要着力穩定擴大就業崗位,堅持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标,推動财政、貨币、産業等政策聚力支持穩就業,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要着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持續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加大對初創實體幫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要着力保障重點群體就業,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分類幫扶、精準施策,構建多元化的幫扶體系,從而為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
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生黃宸睿:“第一份工作”收獲滿滿
我叫黃宸睿,是北京理工大學2022年畢業生。今年以來,疫情形勢延宕反複,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我國經濟形勢穩中有進,應屆大學畢業生首次超過千萬。我就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實現了就業,走上工作崗位。我的求職過程還算順當,在工作中也體會到了充實感。
受疫情影響,我們這屆畢業生找工作遇到很多困難。國家和學校幫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提供了很多便利。在外出求職困難的情況下,很多工作招聘會都在線上進行,我們通過網絡尋找就業信息、參加網絡考試和網絡面試等。
選擇什麼崗位就業,對于初入社會的我們是一個考驗。最初,我也想過趕潮流找一家互聯網企業,經過一陣手忙腳亂地找信息、投簡曆之後,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專業特長如何與國家發展的大背景相結合,我該到什麼地方去工作。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這些年,國家在發展制造業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下了很大功夫,作為一名工科專業的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很重要,我覺得自己應該去主戰場一展身手。同時,我覺得“第一份工作”不僅是安身立命的飯碗,更應該是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有了這樣的思考,我的就業目标就更加清晰了,于是我堅定地選擇投身制造業企業。經過投送簡曆、參加考試等各個環節,我順利地入職上海一家汽車制造企業。
這家企業對剛入職的大學生十分關心,不僅給我們提供生活福利保障,而且制定了崗位培養計劃。今年和我同一批入職的員工,大部分是研究生,也有留學回國的人員,大家工作積極性都很高。我在這樣一個集體裡,真切感受到了一個制造業實體企業在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創造、研發、生産、制造和銷售的工作活力,雖然剛入職幾個月,但是我從心底感到這樣的工作很有意義。
“第一份工作”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開始,找好這份工作非常重要。在“第一份工作”中,能将自己所學充分發揮,我覺得這是一個理想的職業開端。當然,很多東西都要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我很慶幸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也深感要學的東西還很多。企業對我們寄予厚望,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我也在制定一個長遠的學習計劃。願這個金秋豐盈如常,碩果累累!(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整理)
雙創拓寬就業路
一項項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孵化成市場“金蛋”,一個個新創意讓傳統産業煥發新活力,一條條産業“新賽道”開辟未來新前景……
創新增動能,創業促就業。在上月舉行的2022年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活動周中,從青年大學生、科研工作者到科技界院士,一位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創客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創新創業中展示才華、服務社會,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這裡有實驗室“孵出”的新産業。集語音轉寫、在線會議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辦公”設備,可輔助醫生診斷的“智慧醫療”設備,目标應用于礦山、鋼鐵廠等工業領域的“智能安檢”設備等。
“‘雙創’激發社會活力,堅定企業信心,彙聚大衆智慧。”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說。這家從高校實驗室智能語音研究成果轉化起步的公司,過去十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20%。如今,公司的開放平台上彙聚了354萬名應用開發者,形成人工智能産業集群。
這裡還有大學生闖出的“源動力”。不用接觸實物,輕點空中屏幕就能實現醫院挂号、啟動電梯等服務,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生韓東成、範超研發的多款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産品亮相本屆“雙創周”。這些産品已在全國多地的醫院等公共場所應用。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這組作品從創意到制作都出自大學生創業團隊。”蘭州交通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江娜介紹,學校将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學生創客項目到目前已直接帶動上千人就業。
在清華大學,學校積極建設“一體兩翼”“雙創”生态,2016年以來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累計落地項目600餘項,幫助學生融資近60億元。北京現在每天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約270家,2021年新增參保創業單位超過6萬家,帶動就業崗位超33萬個。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全國“雙創周”上,一批新興前沿産業開辟“新賽道”、闖入“無人區”,展現美好前景。文/新華社記者 徐海濤 王 菲 郭宇靖(據新華社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