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文物很豐富,文字很零亂,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出品的六集紀錄片《中山國》第一次用電視語言對中山曆史進行梳理,帶給我們溫度和情懷,甚為大觀,從中可看到制作者打通古與今、中與外、現實與未來的嘗試、努力和成果。
一問:中山三起三落真相
在中山三器出土之前,我們對中山國世系近乎一無所知。中山七君,我們僅知武公、桓公和尚。
我們知道公元前506年中山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知道“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不知武公前面有文公、桓公後面有成公及其子其孫的存在。
曆經立國,滅國,複國,再滅國,再複國,中山人的慷慨悲歌,中山人求生存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堅強意志,于此得到集中體現。三起三落,在東周列國中,不,即便放在整個中國曆史,除了中山,恐怕絕無僅有。我們熟悉的越國勾踐複國的故事,當時的中山人也非常熟悉,“昔者,吳人并越,越人修教備信,五年覆吳,克并之,至于今”,他們還将這個故事寫進了三器銘文。他們以此激勵子孫,同時,大概還想告訴後世:中山人複國的故事,遠比越國人複國的故事精彩。
那麼問題來了,中山三起,具體說,哪三起?
中山立國,一起。
武公複國,二起。
桓公再複國,三起。
三起,史無明載,沒有直接證據。我們隻能通過間接的線索拼接出來。
首先是“一起”,據文獻,公元前506年中山已立,但讓中山第一次立的是不是三器銘文中提到的中山文公,我們還不能确定。我們既不能十分有把握地說是,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說否。
再說“二起”。武公複國《史記》有記載,但用的不是複國,而是“中山武公初立”,時間是趙獻侯十年,公元前414年。“初立”在這句話中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之所以作為武公複國的證據,是因為另外兩個因素:一是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對他的重視态度,沒有像漏掉文公和成王一樣漏掉他,二是也有文獻可為旁證。
中山“一落”,即第一次被滅是什麼時候?為誰所滅?《戰國策》記載魏國曾向趙襄子借道攻打中山,若這件事情成立,則似乎可推定中山第一次被滅是公元前457年以後,趙襄子即位以後。若公元前506年文公在位,過去了近五十年,文公仍然可能在位。從公元前457年到公元前414年,又過去了四十三年。中山人最後在武公領導下實現了複國夢想。
六年後,魏再向中山發動進攻。中山人又一次被迫放棄都城,轉入地下鬥争。是為中山“二落”。
中山“三起”很可能是在桓公手中完成的,具體時間無法斷定。三起後,桓公把都城由顧遷到了靈壽。又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中山迎來了它短暫的鼎盛期,也随之迎來“三落”,它最終的覆亡。
二問:政治聯姻從何說起
将婚姻作為一種手段,服務于政治,服從于政治,在中國曆史上不鮮見。
先秦最著名的一樁政治婚姻發生在吳越之間,女主角是著名的美女西施。秦之後,政治婚姻很多。漢朝的王昭君是跟西施并列的著名美女,中國民間公認的曆史上四大美女,所謂的“沉魚落雁”,即指二位。王昭君遠嫁匈奴,完全是政治原因使然。再後的蔡文姬不但是美女,還是寫出《胡笳十八拍》的著名才女,他被迫嫁給匈奴人,雖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政治聯姻,但追根究底同樣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她們的故事經過文人渲染,戲曲舞台演繹,幾乎盡人皆知。
中山周旋于列國之中,出于現實考慮,很有可能也有過政治聯姻。有種說法,認為聯姻的一方不是相鄰的趙,也不是齊或燕,而是魏。
中山與魏有過政治聯姻嗎?
目前我們都沒有找到這方面的根據。《戰國策》倒是提到魏趙之間可能有過一樁政治婚姻——
魏文侯欲殘中山,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并中山,必無趙矣。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複立也。
翻譯成白話,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魏文侯想要滅掉中山。趙臣常莊談對趙襄子說:魏國吞并了中山,趙國必将滅亡。您為何不請求娶魏文侯的女兒公子傾為王後,并把她封在中山,這樣中山還可以繼續存在。
如果做個分析,會發現魏趙間有這樣一樁聯姻最合乎情理。魏攻中山,必向趙借道,趙清楚發動一場戰争會付出多大代價,無論誰勝誰負,交戰雙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作壁上觀是最佳選擇。況且,趙魏兩家聯姻是有前提條件的,政治籌碼兩家事先都商定好了。
然而保存在《趙國策》中的這段記載,有個矛盾。根據司馬遷的記載,趙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卒于公元前425年,魏文侯這年也就剛登上政治舞台,在時間上,兩人剛好錯過了。因此,即便是魏文侯是魏獻子或魏桓子之誤,趙與魏可能聯姻,中山與魏聯姻卻無從談起。
三問:中山狼公案何時了
中山狼幾乎家喻戶曉,它出自明朝故城人馬中錫的名篇《中山狼傳》。
重提這樁公案,我們不能不先從狼講起。
近年,狼的不良形象大有改觀,得益于《狼圖騰》和《重返狼群》兩部作品被拍成電影,狼在人們心中非但不似從前那麼可惡,甚至在一些人眼裡變得可愛起來。
從前大人用一句“狼來了”吓唬搗蛋或哭泣的孩子,真就管用。彼時人心目之中,狼吃人,是惡的化身。尋其源,就要追到中山狼,以中山狼為素材創作的連環畫 ,給人印象極深。
馬中錫的《中山狼傳》問世之後,又有狀元康海據之改編的《中山狼》雜劇問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推波助瀾,中山狼愈大了名聲,遠播古今中外。
為一匹惡狼寫傳,作者必有寓意,但為什麼偏偏叫中山狼?要知道客觀上這對中山可是一種十足的黑。作者是不是與中山人結過什麼梁子?為此不解而耿耿于懷的人很多,終于在讀到中山貓的故事後有所思,若有所悟。
這故事出自明朝開國功臣劉基的《郁離子》,其中有一篇“捕鼠”,短而精——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将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去夫貓也?
中山貓抓老鼠是能手,吃雞是好手,趙人引貓入國,與引狼入室不同,他們沒想到出現的新情況:鼠雞通吃,優劣共存,長處如短處一樣明顯,中山貓有利有害。兒子患得患失,不知孰輕孰重。父親不然,權衡利大還是害大,鼠患消除,有雞吃沒雞吃他無大所謂。做事,有重點,有舍棄,有堅持,抓大放小,解決主要矛盾,這是他考慮的問題。
這篇講中山貓的短文,不能不使人聯想到中山狼。馬中錫動筆前,是否受了劉基的啟發?
狼難改本性,忘恩失義。東郭先生既仁慈,又愚蠢至極,荒唐可笑。趙簡子到中山打獵,碰見的狼叫中山狼,合乎情景設置。就知名度和影響力而言,馬東田遠不及劉伯溫,但馬中錫比劉基走得更遠,他創作的中山狼形象把劉先生創作的中山貓形象遠遠抛在了後面。可是——
可是為什麼出場的是趙簡子?讀者會以為中山狼代表了中山國,會把趙簡子視為最終滅掉中山的趙國。
中山最終滅于趙,是曆史事實,史上也确有趙簡子其人,但文章的主角——中山狼和東郭先生,卻完全是寓言創作。狼說人話,東郭先生和說人話的狼講仁義道德,有琢磨頭兒,怎麼想都覺着作者是有意為之。有時候我們說不出來,但讀過這故事後分明感受到了。這也恰恰是作者的高明和成功之處,題外有話,話外有意,然又盡在未言之中。
明人何良俊在其《四友齋叢說》明确指出中山狼影射李東陽,“馬中錫作中山狼傳以诋之”。有年到故城,欲覓作者在故鄉的遺迹,向有司問及馬中錫及其後世。沒有下文。倘若馬中錫能複活,站在面前,真想問問他當年作文的直接動機與真實意圖。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再問他,他會說:不是成心傷害中山,一順嘴成千古恨,悔之又悔麼?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隔了這麼多年,此公案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清楚的了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