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哲學,很多人都會覺得艱澀難懂,很燒腦,看得昏昏沉沉,不知所雲。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也深知這一點,為此,他用書信小說的方式來講述哲學艱澀難懂的知識,讓人看完不覺豁然開朗,“原來哲學也可以如此有趣!”
賈德講述的有趣哲學就是他的小說《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被稱為哲學啟蒙小說,一經問世便風靡全球。賈德本人也憑借這本書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跻身世界級作家行列,被稱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成為挪威繼1990年赢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漢姆之後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賈德擅長用對話的形式來講述故事,把高深的哲理用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節中,扣人心弦,啟發了無數的讀者對個體生命、曆史和浩瀚宇宙的探讨。
在這本《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賈德就是以通俗化的語言和懸疑式的情節的方式展開,講述了14歲少女蘇菲在某天下午收到一封神秘來信。信中向蘇菲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除此之外,蘇菲還收到了一張來自黎巴嫩的明信片,收件人寫着“請轉交席德”,但蘇菲并不認識席德。
從這天開始,蘇菲就不斷接到神秘導師艾伯特的來信,在信中,世界就像一副優美的畫卷般在蘇菲的眼前徐徐展開。
01兩封信給出的啟示和平常的每一天沒有什麼區别,蘇菲和好朋友喬安一起放學回家,在信箱裡發現了一封寫給她的神秘信件,裡面隻有三個字:“你是誰?”
蘇菲看着這沒頭沒腦的三個字,一時之間有些摸不着頭腦,這是誰在惡作劇嗎?“我是誰?我不是蘇菲嗎?那如果我換一個名字,我還是我嗎?”蘇菲陷入了沉思中,說實在的,她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當她試着介紹自己是另外一個名字時,發現就像是在介紹别人一樣,她對自己的長相很不滿意,卻發現自己一點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她甚至不能選擇自己是做人還是其他物種……
蘇菲開始去思考活着這件事情的時候,才意識到對生命的思考一定會讓人想到食物,最後得出“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将死去,就不會體會活着的滋味”這樣的結論。蘇菲再次返回查看形象,發現裡面還有一封信,信上也隻有一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
這兩封信,讓蘇菲徹底迷糊了,于是決定到她的秘密小基地——花園樹籬中的小洞裡,坐下來好好想一想。
“如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就不會知道陽光有多美好。”
蘇菲從來都沒有去想過這兩個問題,就仿佛生活在黑暗裡一樣,這兩封信就像一束光照進了蘇菲的黑暗世界,讓她開始去思考自己從來都沒有去想過的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從來都沒有涉及過的世界。
她開始發覺人們在生活中讨論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罷了,她越來越迫切希望再收到神秘的來信。蘇菲沒有告訴任何人有關神秘信件的事情,因為她肯定寫信的人會再度來信。但她在學校變得很難專心聽課,覺得大家讨論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罷了,連與好朋友喬安的遊戲也失去興趣了。
她開始去認真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想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然而,當她站在鏡子面前,看着那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才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
每天,我們都有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感受,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甚至每一天都有一個“不同”的你,你永遠無法确定“你是誰”,其實,人最怕的就是不認識自己。
可是,世界上最不認識自己的卻是自己。
02不要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好奇心
每天按時上學、放學,蘇菲覺得這樣的日子簡單而美好,但自從開始收到那兩封神秘的信件之後,蘇菲開始期待每天放學的時間了。
這天,放學回家後,蘇菲又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信箱,找到了寫給她的信件,信封的背面寫着“哲學課程,請小心輕放”,裡面有三張打好字的紙。蘇菲拿着大信封馬上躲到自己的小天地中開始拆開,仔細地閱讀。
這次,信裡告訴她自己是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他在信裡先是列舉了幾個事例向蘇菲講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告訴蘇菲哲學就是當人們滿足基本需求後每個人都有興趣,每個人都需要的的東西,也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裡。同時他還告訴蘇菲探讨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問一些哲學性的問題,并且說閱讀别人的意見可以幫助建立自己對生命的看法。
讀完信後,蘇菲回到信箱又發現了另一封信。
在信中,哲學老師告訴蘇菲這門哲學課程将會以一小段一小段的形式出現。信中強調: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是要有好奇心。
他把這個世界比喻成為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裡拉出來的一隻白兔,白兔就是宇宙和這個世界,而人類就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大多數人則朝着兔子溫暖舒适的皮毛深處向下爬,把這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哲學家就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想将魔術師(我們的創造者)看個清楚的人,他們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
哲學老師還告訴蘇菲,他不希望蘇菲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把這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人,這也是他為她上這門哲學課的原因,他希望蘇菲能有一顆好奇、充滿求知欲的心靈。
艾伯特向蘇菲強調:成為哲學家的唯一條件是要有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每個人都應該有,人人都要學會做哲學家!
讀完信的蘇菲很震驚,她把裝着神秘來信的鐵盒子藏在了她的秘密小基地裡,然後努力地思考。她明白這位哲學家救了她,将她從兔子的皮毛深處中途攔了下來,将她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拯救了出來。
蘇菲的母親回家後,蘇菲想跟她進行最基本的哲學問題的探讨,但母親卻懷疑她喝了什麼藥,讓她變得不對勁!
蘇菲對此十分失望,覺得母親就是一個已經把這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理所當然的人。她不願意像母親一樣,有一天也把這世界上的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
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驚奇而開始擁有哲學思維的。
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然後逐步前進,對更重大的事情産生疑問。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可見,不少哲學家認為哲學的産生都起源于疑問。我們知道哲學研究的都是世界本原、思維、存在等抽象的問題,但是,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在談論這樣的問題呢?大多數人忙于日常生活的瑣事,把這個世界的存在和我們自己的存在視為一種理所當然,幾乎不曾向自己發問“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隻是任憑自己淹沒在柴米油鹽的生活裡。
小孩子呢?在剛有意識後,他可能對他周圍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即使他根本連話都不會說。但是随着對周圍環境的熟悉,慢慢地,他也失去了曾經的好奇,和大人一樣,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亘古不變的。
因此,遠在孩童學會如何講話得體、如何從事哲學性的思考前,他已經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了。而這正是哲學家與衆不同的地方,他們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他們永遠對這個世界有一種孜孜不倦的好奇心,渴望揭開這個世界的神秘面紗,探索不為人知的秘密。
蘇格拉底就曾坦言:“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作為哲學大家,博學多才的人,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知,這不是一種謙虛,而是對生命,對智慧,對世界的敬畏。
03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
艾伯特的博學多才和蘇菲的勤學好問,讓整個哲學課變得有聲有色,但太多一帆風順的人生是沒有的,很多巨大的波濤都在不遠處奔襲而來。“山雨欲來風滿樓”,在蘇菲的生日宴會上,出現了一連串的詭異事件。
蘇菲的同學首先到達,幾乎每個人為了宴會都對哲學做了一些研究,還有人帶了關于哲學的禮物。半個小時後,艾伯特帶着一束玫瑰花來到宴會,還點燃了幾個大鞭炮,宴會便正式開始了。
慢慢地,事情開始不受控制了,喬安和她的同學傑瑞米在餐桌上接吻,男孩子們亂扔雞骨頭,在蘇菲母親慶祝女兒15歲生日的講話過後,喬安和傑瑞米更是滾到樹叢裡接吻和愛撫,大家都圍觀着他們。蘇菲把大家都叫回座位(喬安和傑瑞米沒回來),讓他們聽艾伯特對哲學的演講。
艾伯特告訴人們,通過他和蘇菲這段時間的研究調查,他們發現大家所有人都活在一個少校的心靈中,并且是少校寫給女兒席德的生日書中。少校創造了他們,隻是為了對女兒進行哲學教育。并說明當他在講話時,席德正用手摸着講義夾的最後幾頁。
艾伯特的言論遭到喬安父母和蘇菲母親的強烈反對,但年輕人卻想聽他繼續說下去,然後艾伯特建議年輕人修一門簡短的哲學史課程,并對任何事保持批判性的思考态度。當艾伯特說他和蘇菲要從少校的意識中偷偷溜走時,蘇菲母親很難過,但在艾伯特的勸說下,她最終同意讓蘇菲和艾伯特離開。
而這個時候的宴會,已經非常混亂了,打翻的汽水瓶、扔得到處都是的面包和蛋糕,喬安的父親甚至拿蛋糕上的杏仁圈做遊戲,但每個人都若無其事似的。在一個男孩開着喬安父親的小轎車沖進花園時,艾伯特把蘇菲拉進密洞,然後進入樹林朝小木屋跑去,進入小木屋後他們一起躲進地闆底下的地窖裡。然後,一切都變黑了。
蘇菲和艾伯特在席德合上書之前,成功地逃出了少校的掌控,以一種虛無的方式和席德一起存在于同一個世界上。在這裡,他們永遠都不會老去 ,但也不會被人們發現。
故事結束了,但真的一切都結束了嗎?
屬于我們的人生隻有一次,隻有用心去感受,去總結,去實踐,才不會留有遺憾。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在走着别人走的路,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隻有不斷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才不會被環境所改變,放棄追求這個世界上叫夢想的美好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