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的根源何在?戀愛的人一腳踏在婚姻的門檻上,卻遲遲不敢走入婚姻或許我們從未認真思考過,當我們恐懼時,究竟是在恐懼什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恐婚的根源何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戀愛的人一腳踏在婚姻的門檻上,卻遲遲不敢走入婚姻。或許我們從未認真思考過,當我們恐懼時,究竟是在恐懼什麼?
焦慮、欲望和安全感
有一檔節目曾讨論過這樣一個話題:“要不要在婚前房産證上加上另一半的名字?”這道題看似一個财産問題,實際是在讨論一段親密關系中的焦慮、欲望和安全感的問題。
現在有不少公号為博眼球,發布一些文章也對這些不安和焦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真愛就是不用說話就可懂我”“如果沒有對你做這三件事就分手吧”……當人們被這些内容洗腦并對号入座時,反觀自己感情中的一地雞毛,便得出結論:另一半對我的關注度太低,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無法讓我幸福,對婚姻的恐懼便油然而生。
朋友小希在婚禮前拒絕舉行婚禮,原因是禮金沒談妥。她認為,幾十萬的彩禮才能證明你愛我,而男方則認為,婚後在一起努力比最初給多少禮金更重要,況且自己一下子拿不出來這麼多,也不想給父母太大壓力。婚禮便在“你不關心我的感受,現在都不願意依我,以後我肯定更加被動”中拖延下去。
我們總是對婚姻存在錯誤的絕對化認知:對婚姻中另一半過高期待,認為能夠很好關注和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才稱得上好伴侶。但有很多期待并不切實際,這部分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當生活一幀一幀打碎幻想中的婚姻模樣,現實的婚姻逐漸浮現,有人便不肯接受,選擇逃離。
關系中的破壞力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戈特曼曾設立一個“愛情實驗室”,通過二十年的跟蹤研究,他發現親密關系中最具破壞力的因素是冷漠、指責、不屑、自我防禦。
曉曉和男友相處兩年了,激情漸消,男友回應越淡,也不和她說心裡話。兩個人溝通的模式變成了曉曉滔滔不絕地說,男友“嗯嗯”算是回應。有時候曉曉抱怨他太冷淡總是回避問題,男友總是甩過來一句“這有什麼,至于嗎?”
有時曉曉想讓男友跟自己分享一下工作或日常的趣事,問多了,男友變得不耐煩:“能不能讓我安靜會兒!”曉曉有些委屈:“我隻是想多和你說說話嘛。”男友應和着:“那你說啊。”眼睛卻盯着手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也許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
冷漠:問對方吃什麼,答“都可以。”想溝通,對方應:“别煩我。”
指責:不小心把水灑在桌上,“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不屑:家電壞了沒修,“我還能指望你做什麼,一點用都沒有。”
自我防禦:雙方争執不下,一方說,“我錯了還不行?”另一方答“怎麼會,你沒錯,你怎麼可能錯呢?”
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感情中的隔閡越來越大,相處越來越被動。時間久了,身雖近心已遠,自然對婚姻也無法欣然接受。
積極面對化解恐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在婚姻中獲得幸福,但這種美好如何被放大和延伸,恐婚者擔心做不到,擔心無法維持。
首先,懂得守腦如玉:合理化對伴侶的需求,降低對另一方的期待,提升對自我關注。
所謂“守腦如玉”就是盡可能減少外界繁雜信息對自身影響,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當我們對對方有一種全能的期待時,你往往會發現,現實和理想差距過大,現實中的那個人隻是一個普通人:會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會有工作上的各種壓力,也會有不良情緒需要發洩……此時,他并非不想關注你的一颦一笑,也并非不愛你,而是他無暇顧及。
這時你就要更多去關注自己的感受,試問一下自己:這段關系中我恐懼的到底是什麼?是個人時間被切割,還是遇到一個不滿意的另一半?是擔心關系中不安多于開心,還是太過依賴對方喪失自我?
先學會與自己相處,享受當下狀态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感情中沒有那麼多的完美,更多的是兩個人在平等自願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為了共同的幸福努力,進而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有力量去面對那些恐懼。
其次,學會積極回應。
“愛情實驗室”的研究表明,伴侶間的情感互動對婚姻的幸福有着深遠的影響。在實驗中,當一方跟伴侶說:“快看窗外的鳥。”有的伴侶會積極地望向窗外,有的則是繼續看報紙。經曆了六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到後面離婚的夫妻們,隻有不足三成的人在當時回應對方。
積極回應在于當一方有表達後,你首先需要傳遞一個信息:我在認真聽你說話。接下來就是合理表達,一段關系中沒有一方永遠是“常勝将軍”,面對自己的錯誤,事後冷靜下來給予回應比冷暴力或者是指責要好得多。
在說出自己需求前可以先思考,對方做了什麼事情讓我感覺不錯?需求得到了滿足?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請求:如,你推掉應酬來陪我,我感覺好多了。少一些“你怎麼不……”的表達,多一些“我感覺,我希望……”的表達,另一方才能更多地感受到你的積極回應。
感情中,你可能有過許多次想要分手和逃離的打算,但最後又擦幹眼淚繼續前行,是愛情和希望戰勝了恐懼和厭煩。多一點傾聽、多一點回應,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作者系心理咨詢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