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6歲女孩退學

6歲女孩退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2 13:14:41

近日,貴陽一小學7歲小女孩因為其家長對教師布置過多作業與老師産生沖突。在班裡被孤立,出現心理問題。班裡家委會聯名37名家長撰寫請願書,逼迫這名小女孩轉學。目前該女孩家長已把孩子轉到另一所學校上學。

1921年1月,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下:“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如今,2021年轉眼已經過去大半,恰是百年已過。我們已更可悲的視角發覺:人與人之間的厚障壁從未消失。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1

孤立現象本身并非孤例,甚至于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孤立現象的廣泛存在

孤立現象伴随着人際關系的形成而出現,個人/團體之間的親疏遠近決定了孤立的程度。小到個人之間的老死不相往來,大到國家同盟之間的制裁封鎖,都是孤立現象的體現。相同或者相近的價值觀、意識形态、代際、性别、階層、愛好幫助建立了各式各樣的人際關系的同時,也締造了同樣的交際鴻溝。随着時間的流逝,新的人際關系伴随着上述因素的改變而确立,與固有關系之間也有可能升起了可悲的“厚障壁”。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往往自認為并非被“孤立”的對象,而事實上,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使得我們作為“我”的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這也造成了另一個結果——每個人都擁有/存在一個部分不被他人所理解,以至于每個人在事實上都存在被“孤立”。這也符合“孤獨”一詞在社會概念上的内涵:孤獨的概念可以解釋為擁有寂寞不安等情感的狀态。例如,有的人雖然在社會上處于隔離狀态,然而他們的情感狀态并不消極,也就是說他們雖然處于社會隔離的狀态,但是并不算是孤獨。相反,與他人的接觸頻繁,不滿足于現有的人際關系,心中仍然存在一個部分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人,可能不是處于社會隔離而是處于孤獨的狀态。

(一)孤立現象以各種表現形式影響我們的感官和決定

孤立現象不止存在于學生之間,同時也以其他形式影響着每個人。在我們作為第三者參與或者介入雙方矛盾時,這一點體現的尤為明顯——親密的關系會模糊自我和同伴的界限,進行觀點采擇的個體會将他人的特點看做是描述自我。在行為上,互相理解程度更高的同一個小圈子的人更傾向于相互合作,并且會互相贊成對方的決策。也就是說,建立起心理上的聯系能夠讓個體與他人保持相同的行為傾向。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2

圖1 Aron & Smollan 人際親密度量表舉例

而此前在貴陽被孤立,逼迫退學的小女孩,正是因為其家長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教育觀點,以至于當家長和教師之間發生沖突,其他家長迅速做出了站隊的選擇——這就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價值觀,在看似完全隻關乎個人的問題上的影響力。它締造了相當一部分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和支持,也在另一側打造了妞妞一家和班級中的老師、家長、同學的交際鴻溝,使得雙方一絲一毫也無法互相諒解,最終愈演愈烈到了有你無我的地步。這種認知随着矛盾與沖突的演化自然而然的出現在雙方的意識中,以至于都開始使用越來越過激的手段,最終不但造成了雙輸局面,還在一個小女孩心上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

這不是隻會出現在教育領域的孤例,這樣的例子有太多太多。

出于不甘、出于嫉妒、出于對異己的排斥,孤立之花就這樣綻放在了交際鴻溝之上。

妞妞躲在角落裡哭泣、她心裡的小女孩也在她心靈深處的角落哭泣、還有多少人心裡住着一個小女孩,在夜深人靜,月朗星稀之時,在心靈的角落哭泣?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3

(二)名為孤立的傳染病

孤立不是一種隻造成一次性傷害的行為,它更像一種傳染病。

無論發起者是否主動邀請,與發起者關系更親近的團體也很快通過道德推托為自己的行為賦予合理性,并且擴大參與者的數量。這是一種隻要參與就能“合理合法”的淩駕于他人之上的“好機會”,是參與者們釋放内心陰暗的狂歡。

不隻是同一個圈子中的小團體會通過類似的行為處理矛盾,即使身處不同的亞文化圈層,也會通過指控對方的危害性來發起互聯網獵巫運動。比如愛貓人士對于Alinity Divine把貓從電腦旁扔到一旁,從而對遊戲迷們開啟網絡獵巫。甚至于并不局限于團體,代際之間自然而然的交際鴻溝總是讓上一代懷疑——“xx後是被毀掉的一代”,從魯迅《風波》中的九斤老太開始,“一代不如一代”似乎就成為一個思考螺旋。

更有甚者,這還是可以合法打劫的理由——還記得TIKTOK嗎?組織圍獵TIKTOK的美國政府和各個巨頭們是用什麼手段為自己光明正大的打劫行為背書的?

與衆不同的中國背景,是的,隻是“不同”,就是孤立你,攻擊你,撕咬你,最後分食你的“合法性”。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4

“平時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關鍵時刻,就搖身變成壞人,所以也才可怕。“

——夏目漱石 《心》

發起網絡獵巫的團體,叫嚷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各世代,直接公然打劫的美國政府,難道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非對錯嗎?當然知道,當然也更知道隻要發起“孤立”随即就可以用道德推托來讓自己的良知得以安甯,即重新定義自己不道德行為,從而使其傷害性表現的得更微不足道;盡可能地降低自己在不道德行為中的責任和減少對受害個體的認同。具體則可以分類為道德辯護(我是為了更多人的正義)、委婉标簽(為蘇聯提供“休克療法”)、有利比較(我隻是覺得這麼做對你更好)、責任轉移(我隻是從者不是主謀)、責任分散(大家都這麼做)、忽視或扭曲結果(他們失去了生命但是得到了自由)、去人性化(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和責備歸因(受害者有罪論)。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5

圖2 道德推托心路曆程示意圖

師法自然,人際關系“氣壓中心”理論能否幫助我們走出困局?

當我們遇到看似我們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師法自然往往會讓困境豁然開朗。在天侯系統中,存在着一個廣為人知的氣壓系統。氣壓系統中,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氣壓系統為低氣壓中心,氣流從四周向低壓中心流動和上升;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氣壓系統為高氣壓中心,外部氣流不但無法進入還會被排斥。這樣一套氣壓系統在人際社會中也有體現。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6

(一)人際關系“氣壓中心”理論

交際鴻溝及其延伸現象可以形象的理解為“氣壓中心”——相近的年齡,愛好等要素會拉低交際成本,形成人群中的“低氣壓中心”,自發的誘使人群的集中,彼此之間也更容易理解;反過來若是特立獨行,彼此之間的巨大差異會擡高理解成本,形成群體中的“高氣壓中心”,與周圍的群體泾渭分明地割裂。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7

圖3 人際社會氣壓系統示意圖

以該事件為例,全過程中有三類角色參與了孤立行為中“氣壓系統的構建:

A.發起者

發起者不隻是本事件中“高氣壓中心”的參與者,也是平日裡“高氣壓中心”的參與者。發起者的心理特征方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優越感、嫉妒心、自私。首先,優越感是大部分發起者所共有的一種心理,而且往往成為引發孤立的契機。發起者與孤立對象相比在某方面占有某種優勢,發起者為了維持自身的該優勢,通過對其他弱勢學生的孤立行為來刻意凸顯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以達到心理上的維持自身優勢目的。

B.孤立對象

孤立對象不但是日常中的“低氣壓中心”的組成部分,往往也不隻是像該事件中妞妞及其家長一樣因價值觀而遭遇孤立,事實上、在班級或者職場中中成績優秀、跑步速度慢、身材較胖、個子高矮等特征較為明顯的學生,由于和團體中大部分人存在某方面的差異,很容易被視為團體中的“異類”,進而成為孤立的對象。

C.旁觀者

在孤立事件中,除了發起者和孤立對象作為當事人直接參與其中,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作為事件的旁觀者,從第三者的角度也間接影響孤立行為的産生與事件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旁觀者面對孤立時的具體行為,這類群體也可以分為三類:引導者、無視者、制止者。

首先,孤立行為的引導者是指那些在面對孤立行為發生時,認同發起者的行為且認為該行為很有趣的一類學生。他們大多本身并沒有孤立的動機,一部分不直接參與孤立行為,隻是站在一旁出謀劃策,将别人受到孤立的事實當作一個“機會”對待,給自己提供團體中地位的上升機會。孤立的跟随者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是對孤立行為的一種積極支持,更容易對孤立對象造成精神上的傷害,加速孤立事件情節的惡化。聯名要求女孩退學的37名家長中的大多數均屬此列。

其次,孤立行為的無視者是孤立事件中涉及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類型,主要是指那些對班級中的強勢群體順從,追求集體内高度的統一性,并且出于對發起者的畏懼,害怕其孤立行為殃及自己而産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從而無視孤立行為發生的學生。孤立的無視者看似是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對待事件發生,其實無視孤立事件的發生,不作為本身就是對孤立的一種縱容。正因為無視者的存在,也更容易使發起者進一步擴大自身的“統治地位”,集團壓力的形成導緻班級内學生對發起者的“絕對服從”。39名家長中,放棄表态的,除了妞妞家長外的另一人,就是無視者的角色代表。

最後,孤立行為的制止者是旁觀者中唯一對孤立事件的發生與發展起到抑制作用的群體,主要是指在孤立事件發生時,站在與發起者對立的立場,對發起者的孤立行為進行直接制止或者明确表達出持有反對态度的語言,以維護孤立對象正當權益的學生。也正是因為有制止者群體的存在,才有可能使學生們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聯合班級中的其他同學在孤立事件的發生之初就加以抵制,防止孤立事件的進一步加劇。積極的配合妞妞家長和記者的幾位“卧底”家長、班級的數學老師的行為保護了被孤立的妞妞一家,毫無疑問是制止者的角色。

(二)師法自然的啟示

氣壓中心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随季節移動形成的。前者是相對恒定的因素,而後者則是有規律可循的動因。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指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地球自轉的影響,全球形成了有規律分布的大氣環流。那麼,究其根本,實際上的影響因素分别是氣流的運動和太陽的光熱。

所以,請盡情的穿梭于各個人際社會氣壓中心之間,在各個領域去激蕩,去奔跑,這将成為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固有偏見的浩浩洪流。

所以,再次在身邊遇到被孤立于邊緣的人時,請成為像太陽一樣綻放自己光熱的制止者,成為那個敢于挺身而出的光。

當你心裡住着的小女孩,在夜深人靜,月朗星稀之時,在心靈的角落哭泣的時候,另一抹陽光也會一往無前的撕破夜幕,照亮你心底最冰冷的角落。

6歲女孩退學(37家長迫女孩退學)8

在爾虞我詐的淤泥中守住一片“珠穆朗瑪”

“我豪情滿懷地目睹了祖國半個多世紀的進步,每每扪心自問,我們将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後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人居獎得主吳良镛

勞倫斯·柯爾伯格認為,随着一個人逐步步入社會,他對正義的認知也會逐步扭曲乃至于消逝。随着進入社會,扮演社會角色。個體持“對我有何益處”的立場,将正确的行為定義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個體關注其他人贊成或反對的态度,保持與周圍社會角色的和諧一緻。他們努力要做一個“好孩子”,實現這些期待,認為這樣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這樣,就好嗎?

“我們将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後代?”

人們常說,在自然界,珠穆朗瑪峰可能會成為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那麼,還有人心中留下一片淨土嗎?

參考文獻
  1. 高俊虹. 關于孤獨死問題[D].首都師範大學,2013.
  2. 胡倩. 「人間関係の希薄さに関する研究のレビュー:社會的孤立、孤獨、SNSに注目して」(節選)翻譯實踐報告[D].黑龍江大學,2021.
  3. 張志雲. 大學生孤獨感與問題性社交網站使用:社交焦慮、社會自我效能感的鍊式中介作用[D].上海師範大學,2019.
  4. 陳旭. 日本中學孤立問題及其應對措施研究[D].河北大學,2019.
  5. 王偉偉. 人際親密度對自我道德行為的影響[D].甯波大學,2014.
  6. 李欣慧. 人際關系差序格局對寬恕的影響[D].南京師範大學,2019.
  7. Aron, A., Aron, E. N.,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4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