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0:38:10
孟會祥:人間有味是清歡,高淡清虛即是家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1

竹堂本色是書生

文/羽菡

他有一種端莊,一種凝重,一種瘦削,一種清雅,充溢着男子的柔情和擔當。他在那兒微帶着腼腆的笑,你望着他,自然而然地會有這麼一種感覺,無論他說什麼,你都會從這個清癯如不勝衣的男子身上得到一種保證,一種允諾。

“你做訪談呢功課要做得好,比如可以讓老人家談談家世、經曆,自然會引發他的書法、篆刻是怎麼學的。”

“多讓他講一些轶事、掌故,比較有意思,可讀性強。”

我采訪遇到問題便會請教他,他都有問必答,有求必應。請他審閱提綱,他總欣然應允,給我支招。他報社事多,應酬多,仍不吝撥冗垂教, 我想,這是為人本色使然。

孟會祥先生,别署竹堂,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導報》副總編輯。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2

會祥先生五月來上海,問他最想去哪裡觀光,阿拉上海可是全世界最“好白相”的城市,然而風情萬種的魔都似乎對他沒啥吸引力,他對玩一點也沒興趣,隻心心念念拜訪海上書法家白蕉的後人。才子可是骨灰級的“白粉”!有詩為證“相逢一面亦前緣,隔代依依豈偶然。今日泉流雖細小,前身照見月光圓。” 會祥先生傾十餘年時間,研究白蕉,讀他所有作品著述,其新著《讀白蕉》洋洋灑灑14萬字,一讀白蕉再讀白蕉,讀白筆記……“讀白蕉書論,我感到在人品、學識方面,是受教;而在風度、辭藻方面,是享受。”

他服膺白蕉文字的見識和性情,“白蕉見識、天才、性情、文采俱備,白蕉的書論與他書法的筆筆是古人,筆筆又不是古人一樣,句句從古人來,又句句是真知灼見。他不畏曆來成見,不憚前人盛名,敢于直陳己見,發人之所未發。” 他直言:“對書法來說, 白蕉這一代人可能是真正的‘古人’,因為古人書真,今人書假。什麼是“真”,真就是老老實實寫字,不欲人稱乃工。”

會祥先生寫得一手白蕉體,白蕉次女何益玲先生函複:“看到信,我眼前一亮,寫得真像我父親。”隻這一句,如通心的藥劑教才子潸然淚下,賦詩記之:“我仰複翁如北鬥,亦似複翁于山陰……今逢七月七,少年縱歡歆。我亦願乞巧,懷君思難任。願為走狗我豈敢,隻是仰止行止情不禁。”這是心靈高度契合的感應,由此獲得精神的快慰,單純的自由與滿足。

“第一輯中,有點長遠價值的是《筆法瑣談》、《竹堂筆記》。第二輯有關書法的《讀白蕉》、《<<書譜>譯注》、《二王名帖劄記》倒可能更耐久些。”他誠懇地向我介紹《竹堂文叢》。我便有了阿累在内山書店邂逅魯迅先生鄭重薦書得到了某種保證的感覺。

我知道這套書中《筆法瑣談》入選《中國圖書商報》藝術類圖書銷售TOP20榜單,被中國圖書發行協會評為2013年度藝術類暢銷書;《書法直言》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有專家把孟會祥之《筆法瑣談》與沈尹默之《學書有法》、周汝昌之《永字八法》、孫曉雲之《學書有法》并稱為當代論書“四大名著”。會祥先生卻說自己寫的每一本書,都是個人學習、生活方面的記錄,而不是所謂“著作”。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3

趙世信先生撰文大加稱道“10本圖書,煌煌大作,全面地展現了孟會祥以文學為底色、以書法為專業的學者和作家面貌。” 《竹堂文叢》可謂實至名歸, “‘名’與‘實’之間,我更喜歡‘實’。農家子弟,一介書生,做點事踏實,承受不起什麼名。以書法為業,我參加了書協,便不再參加其他協會。以前有人說過:‘背對文壇,面向文學。’各種壇其實差不多。’會祥先生坦陳。

他說自己寫書不要職稱也不要名氣,更不可能要什麼稿費,他就是享受這個過程。比如《竹堂筆記》可以看出他每天做的啥,讀的啥書,寫的啥字,寫字時有什麼感覺,慢慢慢慢讀書積累素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他的寫書,主觀上都沒有要怎麼樣的意識,就是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我想,寫他覺得有意思的東西,寫書是他堅持尋找心中最感舒适的一種活法,是建造一個完全屬于自己心靈世界的過程。我寫故我在。

對我來說,會祥先生的書太厚,看不完,隻知道是好書,好書宜慢品。那就說點别的吧。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4

高淡清虛即是家

中國文人大都自視甚高, 會祥先生滿腹經綸卻無半點倨傲。最近,有客問先生:兩年來你出版了10本書,如此高産,是怎麼寫出來的?先生答:“我沒有什麼才華,全靠點滴積累,哪裡談得上高産?不過是手頭較勤而且慣于坐夜罷了。”也難怪海上俞豐先生贊其“樸實自謙,有讀書人謙謙君子本色,豈不可愛?豈非可敬?”

可愛可敬的他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他說學書三十多年,最初以為寫得不錯,後來是略知一二,現在覺得尚未入門。“學習書法,手眼相競,水漲船高,永遠沒有究竟,便是究竟。”

他贊賞陶淵明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便“常作書以自娛,頗示己志”,他不以書家自稱,自認為是票友。他說:“所謂專業,當在‘體制内’的展賽上多露臉才行。因而我想,既然過着‘體制外’的生活,我何必追求某種‘進步’,而惶惶不可終日呢?我寫我的字,能慢慢進步就好。” 同他寫書做學問一樣,隻是寫着自己想寫的字,不求大成,順其自然。無心于道道自得。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5

我看過他寫字。凝神,微微思索,專注地開寫,他寫字絕沒有表演的成分。你看不到那種大書家的似醉似仙,似瘋似颠,他不喜歡文戲武唱,在他身上,你不會看到一絲一毫的驚、奇、險、怪。寫罷把筆一擱,慎重地钤印,文雅地笑笑,站在一邊。那種從容沉靜優雅風度讓人羨慕,他笑言自己寫字的基本動作還在譜,不丢人。

他的書作上追晉唐,藝格力求古逸。平素愛抄錄杜甫、李商隐、李煜、李清照等詩詞,亦不乏自作詩詞。他的小品厚重蘊藉,扇面俊雅可愛,字随扇形自然成文;手卷雅有晉唐風氣。所寫信劄,文意簡達通暢,草法精嚴,蕭散流美,俨然古人氣象。

在接受河南電視台采訪時他說:“中國書法為啥它的點劃能打動人呢?因為它跟自然是相通的。比如“點”像高山墜石,表達的是一種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狀态,是一種活潑向上的生命狀态”。我想起他的《今夜》:“不論哪方面的事,都需要有一種朝氣蓬勃的心态。否則,活着還有什麼勁呢?”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6

在他的書法境界裡,技巧早已不再是主要的,多年來深厚的文學積澱,他的學養、天分自然随意地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他認為除了臨帖和創作,還有許多有意思的事可以去做, “書法包括一切藝術的靈魂,都可以文學來表達,就是詩心、詩境”,他堅持寫散文、寫詩。他喜歡五四時期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散文,與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相通,晚近的作家中,喜歡張中行。

“書聲半窗月,花影一簾風”我見過他的一幅行書對聯,長夜漫漫中看書臨帖寫字,月夜推窗是他的生活常态,推開夜,接一盞月光,潑墨、淺唱、打探人間冷暖,心境如月。“花影”一個象征性的意向,是他對美的渴望,訴求之艱難之執著無悔而趨于淡定。

近日讀到《作品的情境》,會祥先生寫道:“如果把書法作品看成是一個事件,它有前景,也有背景。背景,大而言之,為一代之人文;小而言之,也就是作品的情境……最關鍵的情境,還是人。那麼,我們經曆過什麼情境?我們正在什麼情境中?我們将創設什麼情境?我是甚等樣人?”

我是甚等樣人?這句最是觸動我,我是誰?這是一個終極追問。一個人的生命究竟屬于誰?人這一生做的,究竟是為了什麼?世俗與精神的世界從來就互相矛盾,有時現實的狀況讓這種矛盾表現得激烈而不可調和。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羁絆,任性逍遙呢?應該如何看待生命的本真,做自己的主人?

我好奇地看了幾篇《村裡的事》,會祥先生優秀的大哥精神分裂而自戕,他老實忠厚的二哥客死在他鄉,年僅32歲。他至親的姑姑喝農藥自盡,父親病重時工作未定的他正踯躅于冬季的風中,老父親等了十天未等到兒歸便撒手人寰。人生在外,風雨飄搖,“家”在哪裡?

觸摸這些平實的文字,感受他的真誠和自省,敞開了心靈的秘密訴說,喜怒哀樂愛恨,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卑怯怠惰。在他的文中,不止一次讀到他的猶豫,置身十字路口,猶豫着不知走哪條路……

這些猶豫,這些當時不是很明白的生活經曆,也成就着他的另一種生活,然而,我分明又覺得他其實沒怎麼猶豫,堅決地在過着這另一種生活,不論是否期望中的。想來他當時的行為,那一個個昨天,是在為往後的歲月發送摩爾斯電碼吧。今天或将來循着那些形迹回望,昨天的憂傷很可能不再是憂傷,也有變幻成幸福的。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7

書戲韻律自相通

會祥先生喜愛戲曲表演藝術,他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戲癡”,為了收看中央11頻道戲曲節目,他把原先的老電視機處理掉了。他尤愛程派藝術,簡直喜之入骨,一說起來神采飛揚:

“她的唱念做打,無一不精,扮相又好,真可謂色藝雙絕。記得有次看《斷橋》,她聲淚俱下地哭訴,載歌載舞,真是令人肝腸寸斷,情到深時,貫注到全身心,嗟歎詠歌,發揚蹈厲,不知有我。”

他會心馳神搖,為好戲,為戲裡的美人。

美人是青衣,被譽為“程派青衣第一人”的張火丁。他迷張火丁,手機屏保赫然是張火丁劇照。他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張火丁表演的京劇《鎖麟囊》,我便饒有興趣看了一遍,火丁低回婉轉的唱腔,脫俗清郁的氣質打動了我。閉了眼,幽咽泉流,如泣如訴,如絲如縷,水袖亂花飛舞,行雲流水。又看了一遍,那種收斂與節制,婉轉蘊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一下子明白了,在感傷、失落的時候最适宜看張火丁。

記起會祥先生說的:“一種心情的獲得比什麼都可貴”同樣我也欣幸自己有這樣的機緣,接觸高雅藝術獲得某種心情。人活着就是一種心情吧。“不痛,則以紙巾拭淚;痛,則以袖拭淚,看到動情處,哭上一番,實是享受。”侃起自己看戲的體驗,他笑說自己淚窩淺。

張火丁《梁祝見墳台》中有一段唱,“祝英台懷痛疚恨深沉,紅淚斷朱獨吊影。隻落得空懷幽怨度朝昏,悲切切擡淚眼把天來問,為什麼不成全相愛朱陳?我與兄雖不能心遂願稱,拜求你,你,你幫世上多情兒女盡結紅繩”。哀恸哽咽,紅淚斷如珠散,加上凄婉悲涼的伴奏,的确讓人根本hold不住。這個生活中清湯挂面帶點兒苦相的女子在我眼中頓時美妙絕倫起來。據說,張火丁性格沉靜,不張揚,不喜歡參加各種晚會和京劇堂會。那種安靜、低調分明很契合會祥先生,他就是那樣安靜、低調地行事。不由想到,他是愛她的平實和簡單,憂郁與淡雅吧。

必須承認,會祥先生對我的戲曲愛好起了轉捩的作用。我有限的知識來自于才子呢。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8

“中國戲曲,除了昆曲,其他基本上都發源于秦腔。秦腔又叫亂彈,所謂文武昆亂不擋,昆即昆曲,亂即秦腔,又叫梆子。”

我對戲曲一無所知,先生的博學讓我知道了昆劇的文學性之高,劇本就是文學創作,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京劇是讓人越年越愛看的東西。雖然大師凋零,但京劇名家畢竟還保存不少流風餘韻…… 像梅蘭芳,唱腔尾宛淳正,有廟堂氣。像周信芳,聲音沙啞,然而聲情并茂,淋漓盡緻;像馬連良,多多少少,有點油腔滑調之感,好處在于圓熟,舉重若輕;像裘盛戎,聲音宏大,滿腔正氣。他們對戲的理解是全身心的,才會有此造詣。” 他對京劇表演藝術如數家珍。對戲曲的前途他也不無憂慮,:“戲劇混到了被搶救的時候了”“越調大師沈鳳梅謝世之後,我看她徒弟們表演,總是不順眼,不僅唱工欠火候,更重要的是體驗不夠。沈鳳梅雖為女身,而且身材瘦小,然而台上一站,渾若雕塑,她的一舉一動也有雕塑感,而徒弟們則站在台上,風擺楊柳一般,哪有一代名相的風采呀。”他吐槽:“河南劇院也拆了。戲劇界倒是時不時弄出一個重大題材奔個‘五個一’什麼的,我不知道這些戲到底唱到哪裡去了,反正沒有看過。”我在想,現在流行搞的所謂“大制作”,有多少可以流傳下去頌演的,打動過多少觀衆了?幾千萬元一場戲,真的還不如一本《琵琶記》。

閑來我看了幾出經典名段,我欣賞了昆劇優美、柔婉的曲子,載歌載舞的表演,領略了京劇的“念做唱打”, 最大的感受是藝術即美。原來——死可以是美的,醜可以是美的, 哭也可以是很美的。寫到這,我似乎看到會祥先生動情處眼角泛起的一點淚光。

我也越發覺得他的書法和他喜愛的戲曲追求的幾乎是同一種韻味。有個老前輩曾告訴我,要懂書畫,就得懂戲。“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書戲韻律自相通。一個不知戲曲是何物的知識分子,恐怕很難算得上是文人雅士。孟先生專一行,愛幾行,使己之所專有所突破,有所發展,真正算得上藝術家。

再看會祥先生近期的一幅行草作品,凡18行,稿書,是首自作詩,絕非應酬之作,當是抒懷之作。正梅雨季節,風潇潇雨潇潇,“天與天龃龉,我與我周旋。雨腳亂如麻,樹杪響流泉。侵晨憶舊夢,依稀似雲煙……”(《坐雨》)随處塗抹,不計工拙。他在行筆中非常注意提按,字形大小錯落有緻,“鳥聲”、“生煩”、“奈何”、“閑然”有牽絲連帶,“欣欣互牽連”“度日勿如年”等字的組合處理得可謂巧妙。時有寫成後圈去或添加的字,也有任性的一長豎一筆抹去了半行的。全篇融情入書,節奏感強,“矮紙斜行閑作草”不經意間寫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藝術效果。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9

會祥先生說“書法所以表現者,也隻在當下,隻在目前,有什麼樣的感覺,就寫什麼樣的字。” “成不成書法家是無所謂的事,然而總希望活出點意思來。” 他的這“意思”,指人的氣質、風度,先生推崇魏晉氣度,認為“魏晉人生于離亂之中,每感生命無常,就從本身出發,追求不朽,因而其文學藝術,格外散發出生命的光芒。”

生命的真相,原是人間永遠的春天,處處生機流露,夏雨修竹野草山花充滿許多人生的滿足。追求藝術的至高境界,玩味自己所觸及的生活、生命的真實,從中獲得内心的平和與解脫,哪怕有再多的羁絆,如果能找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歡愉,便是美好的人生。人間有味是清歡。

2015/8/14

孟會祥初心未忘矢志不渝(人間有味是清歡)10

中國書法史冊,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書法##書法愛好者##知識分享##這才是國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