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東晉 顧恺之作 (宋摹本) 絹本設色 縱27.1厘米 橫572.8厘米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令人遺憾的是,顧恺之的時代距今已經太為遙遠,《洛神賦圖》真迹早已在曆史中散失,保留至今的,共有四卷宋人摹本,它們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雖然是宋人摹本,但它們卻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顧恺之的藝術特點和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一睹魏晉風采。
《洛神賦圖》高清欣賞
《一畫一故事》讀隋唐五代名畫
在中國文學史上曹植寫過一篇文章,他用極其瑰麗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纏綿凄婉又動人心魄的人神愛戀故事,它像夢一樣充滿着神秘色彩,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洛神賦》。其後的東晉大畫家顧恺之則在絹素上用筆墨将這一故事徐徐鋪陳開來:畫中的洛神高髻玉簪、顧昐含笑、步履輕波;人神相遇,他們脈脈含情;臨行分别又不禁讓人落寞哀歎。作為賦,它言辭瑰麗,動情動心,人神之戀悲戚難斷;作為畫,畫中之人飄然若仙,惆怅的優美充滿畫卷。此畫完成,大家即為顧恺之的高超藝術表現所深深折服,從此無人再敢繪此故事。《洛神賦圖》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曆史上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之一。
洛神
顧恺之這幅畫的靈感就來自于《洛神賦》,那麼曹植是因何寫出這篇文章的,這其中有着怎樣的一段故事呢?故事還要回到三國時期,故事的女主人叫做甄宓,她是上蔡縣令甄逸之女 。“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她與大喬、小喬同為絕世美人,而且自幼喜好讀書,性情恬淡溫良。起初她嫁給了袁紹之子袁熙,然而後來在官渡之戰中,袁軍大敗,袁熙帶着殘兵敗将逃亡遼西,甄氏就被曹操俘虜。此時曹植便和甄氏相遇了,他們互生情愫彼此傾慕,但哥哥曹丕同時也喜歡着甄宓。在曹丕立功回邺城時,曹操論功行賞,将她嫁給了曹丕,曹植為此傷心不已。公元229年,曹丕登上帝位,是為魏文帝,可第二年曹丕卻聽信郭後讒言而将甄宓毒死,真是印證了那句紅顔薄命啊!因為甄宓是一位才女,從她的一首詩《塘上行》“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複何苦,入亦複何愁。”從中可以窺見她的才華和嫁給曹丕之後的愁腸百轉之情,甄宓并沒有在曹丕那裡得到愛情。也許後來甄氏的死讓曹丕心有愧疚,因此黃初三年曹植入京朝谒,在君臣之禮過後,大哥曹丕竟然把甄氏遺物一盤金鑲玉睡枕送給了曹植。當曹植懷抱睡枕禁不住睹物思人心痛不已,昔日想念之人已經煙消雲散,他滿懷凄楚地走在回自己封地的路上,相思之情越發讓人怅然若失。這一天他夜宿在洛水河畔,在萬籁俱寂的夜晚,輕柔的河水拍打着岸邊,曹植漸漸入夢,恍惚間他夢見了甄宓前來相會……
顧恺之《女史箴圖》(局部)
夢境之中,洛河岸邊垂柳依依,此時車馬随從都已經很疲憊,他們正欲休息時,忽然看到洛水上伴随着微風吹起的漣漪,洛神飄然而來:她“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曹植如癡如醉,他下意識地用雙手攔住侍從,他怕她會受驚,此刻他的目光中充滿了見到意中人的喜不自禁之情……
“她低回徘徊,神光時離時合,忽明忽暗;她像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将飛而未翔;又踏着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她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她回過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啟,緩緩地訴着往日情思,隻怨恨人神有别,彼此雖然都處在盛年而無法如願以償。說着不禁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襟。她說:“哀念歡樂的相會就此永絕,如今一别身處兩地,自己雖然深處太陰,卻時時懷念着君王。”
曹植醒來,卻發現是夢一場,餘情绻缱,不時想象着相會的情景。回首顧盼,更是愁緒萦懷。想起夢中景,他滿心希望能再次出現,他不顧一切地駕着輕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長的洛水以至忘了回歸,思戀之情卻綿綿不斷,越來越強,以至整夜心緒難平無法入睡,身上沾滿了濃霜直至天明。他不得已命仆夫備馬就車,踏上向東回返的道路,但當手執馬缰,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于是後來在這深深的惆怅後他寫下了《感甄賦》,他把深深的愛戀與思念寄托在其中。4年後,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是為魏文帝,他将《感甄賦》改為了《洛神賦》。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悟 對 通 神
顧恺之數次讀曹植的《洛神賦》,“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每當他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那些豐富的想象、細膩的描寫、綿綿的情意總會将他深深地打動,他決意要用繪畫的形式再一次展現曹植對甄妃這一真摯的情感以及他們的形象。
這幅近6米的長卷人物畫像電影鏡頭一般緩緩鋪陳開來。曹植路過洛水疲倦之時卻在翠柳叢石的岸邊突然不經意地發現洛水之上飄來一位美麗照人、婀娜多姿的女神。畫中的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着華蓋的随從的簇擁下,有着貴族詩人般氣質的他看到洛神飄然而來,他的目光中充滿了初見時又驚又喜的神态。看他生怕驚動洛神,下意識輕輕地用雙手攔住侍從們,而兩邊及身後的8位侍從他們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更是反襯托出曹植驚喜的神情,讓畫面産生出來一種鮮明的對照。曹植的神情是既專注又驚訝,他的内心既激動外表又矜持,這是多麼難以傳達的一種心情!顧恺之卻神奇地将這種情感呈現在世人面前。
顧恺之《烈女圖》(局部)
故事情節不斷展開,畫中洛神顧盼生姿、情意綿綿的表情也恰到好處。二人初見時曹植站于岸邊,癡情地望着遠方水上的洛神,她“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高高的雲髻,被風吹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種飄然若仙、可望而不可及的天界之感。她對曹植的含情脈脈以及欲去還留的動态,也充分表露了這位女神矛盾的心理。畫中曹植把玉佩送給洛神,并和洛神一起駕車在山水間遊玩,我們似乎能感到畫中仙樂缈缈傳來……然而人神最終不得不分别,她在雲端中漸漸離去,回眸凝神幽思的目光中蘊含着幾絲無奈幾絲哀怨,幾許惆怅幾許依戀,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思之望之。周圍的草木也一動不動,正是“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情不語中”,最終曹植依依不舍地離去。人神之戀描繪得令人柔腸百回,感慨萬千,這其中泣笑不能,欲說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顧恺之在畫中還展現了一種很抒情的詩意性。也許是因為《洛神賦》的文字太美,這使得畫家去創作的時候反而會很難,所以他把畫面處理得朦胧迷離,畫中的洛神所有的衣紋都是飄飛起來的,與後面的山水重合在一起,我們看起來都像夢一樣,故而具有了一種超現實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許因為夢中到了最美的地方,醒來後往往會很模糊朦胧,所以他在這裡把圖像處理得有那麼一點迷離,因為圖像的空間如果太具體了就不會留給他人想象的空間,這種意境叫做“氣韻生動”。氣韻是一種很抽象的東西,它是一種感覺,不管寫實到什麼程度,最美的并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氣韻。
顧恺之《烈女圖》(局部)
再仔細看這幅畫,其中還有大量的對于雲和水的寫照,水的姿态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有時蕩漾回旋。總之,顧恺之筆下不同的水态的組合,使這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怅、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着畫中氣氛,将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真是高明之筆。
我們仔細觀看,在畫中創造了許多奇禽異獸,讓人不禁想到《山海經》。長着豹子頭一樣的怪魚、還有長着鹿角馬臉的海龍,這些動物雖然奔馳在江水之上,卻沒有飛濺起水花,就如同在空中騰飛一樣。雲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還有傳說中的風神在收風,女娲在歌唱,充滿着神秘色彩和夢幻的意境。
不 癡 不 藝 術
魏晉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紛繁動蕩的時代,戰争和權力的更叠導緻的生命的突然消失、仕途的起伏坎坷使得人們對人生和生命的體認比以往更深刻,此時“癡”仿佛成為了一種風潮,魏晉名士們專情、放任自由,這是一個适合藝術生長的土壤,顧恺之就生活在這樣的土壤上。中國繪畫藝術自他開始追求所謂的“神采”,它指明了中國繪畫的方向。
顧恺之的家族是東晉無錫“顧、陸、朱、張”四大門閥士族之一,顧家祖上是晉朝官員。他字長康,小字虎頭,自小便多才多藝,詩、賦、繪畫無一不精通,因此被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并因此而廣被效仿和傳頌。
顧恺之《烈女圖》(局部)
有一事說明顧恺之是為“畫絕”。每當創作靈感一來,他便來到家中小樓上,然後什麼事也不管,什麼人也不見,連一日三餐都是由妻子遞上樓,凝神靜思,揮毫作畫,直到畫畫好了才下樓。他特别擅長畫人物,卻往往在畫成之後好幾年都不點出此人的眼睛。為什麼會如此慎重呢?原來顧恺之認為畫人物能否畫得妙,在于是否能把人的精神氣質傳達出來,而傳神的關鍵就是眼睛的刻畫,因為眼睛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顧恺之的畫絕就絕在傳神,《洛神賦》正是體現了他的人物畫創作這一最高審美境界。從顧恺之開始,中國繪畫原本是工匠之能事逐漸轉變為士大夫修身養性的方式,這大大地提升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文化品位。
顧恺之《女史箴圖》(局部)
在畫史上記載有許多關于他的傳奇故事。據說顧恺之吃甘蔗也能吃出哲理。因為他甘蔗的吃法與别人不一樣,他每次都是先從甘蔗根部吃起,有人就問他:“你怎麼倒着吃呢?”他回答說:“這樣才能漸入佳境呀!”還有一則故事說明顧恺之的畫在當時是頗受歡迎的。公元364年,南京修建瓦官寺,官員名士們紛紛捐香火錢。顧恺之此時也許諾捐錢百萬,寺廟僧侶都隻是以為他在開玩笑。于是他讓寺院給他留一面白牆,并關門閉戶一百餘日心無旁骛地畫維摩诘說法圖。等到開光那天南京城内慕名來者争先恐後,隻見維摩诘惟妙惟肖,人們贊歎不已,紛紛捐錢,才不到一個時辰,百萬香火錢就很快募足了。
令人遺憾的是,顧恺之的時代距今已經太為遙遠,《洛神賦圖》真迹早已在曆史中散失,保留至今的,共有四卷宋人摹本,它們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雖然是宋人摹本,但它們卻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顧恺之的藝術特點和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一睹魏晉風采。
文玩會客廳(WWHKT)2020.2.4
歡迎添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