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平頭塞,我先來說一下平頭塞耳塞和入耳式耳塞的區别。
平頭塞是一種不深入耳道,不會把耳道封閉起來,放音面通常為平面,故稱為平頭塞,根據外耳廓形狀挂在耳朵上,單元都是動圈。
好處在于聽感比較自然,帶着沒有異物感,振膜也做得比較大,空氣感比較強。
劣勢在于由于不封閉耳道,漏音比較嚴重,受外部聲音影響較大,很多時候不得不聲音開得比較大,會傷害到聽力。還有就是振膜較大導緻耳塞比較大,很多耳朵比較小的特别是女生挂不住耳塞,長時間佩戴會不适。
入耳式耳塞是一種深入并且完全封閉耳塞的耳塞,前段有矽膠套,單元有動鐵和動圈甚至于靜電的,固定方式有依靠矽膠套固定,也有依靠耳機線固定,形狀都不再一樣,有根據自己耳廓來定制,完美匹配外耳廓。
入耳式有封閉耳塞的矽膠套
入耳式的優點在于封閉了耳道,漏音極少,小音量就能獲得比較滿意的聽感,受外部聲音影響較小,很多舞台和降噪領域都偏愛入耳式的。
缺點在于發聲由于封閉了耳道也導緻聲音有一些不自然,我的聽感是這樣的,如果和音箱的聲音相比,雖然解析力提高了很多,但是在空氣感上的缺失是不如平頭塞的,動鐵這方面的問題更嚴重些,動圈好一些。我同樣聽過森海的IE80和MX980,我還是喜歡MX980的聲音多一些,同樣佩戴上很多人都是覺得不舒服,包括我在内覺得有非常強的異物感,而且長時間封閉耳塞會讓耳垢增加很多,很多人甚至會引發中耳炎,而且我入耳式的經曆很奇怪,如果在家聽的話就覺得聲音還不錯,如果我帶出去的話,入耳式耳機聲音就會很怪異,特别是低音缺失得厲害,我換過JVC和森海的耳塞都是這樣,後來就導緻我和入耳式無緣了。
不知道何曾幾時,作為大衆的耳塞的平頭塞漸漸在消費領域消失了,以往百花齊放的境界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都是入耳式耳塞,而很多人在選擇耳塞時基本沒有什麼選擇範圍,反而開始懷念起以前的平頭塞了。
仔細探究為何平頭塞會逐漸從市場上消亡,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要從商家逐利來說了,平頭塞一開始價格并不貴,随身聽時代的高級配塞比如808,838,大概也就150上下,當年的收入也低已經被認為挺貴了,名動一時的森海MX400,MX500也差不多這個價格範圍内,索尼的888用了生物振膜已經屬于高檔次了,價格300多,最貴的還是鐵三角的cm系列,上千驚為天人,但是後來随着收入的增加,這些塞子基本都屬于家常塞了。
sony 随身聽配塞808
sony中端配塞838
配上生物振膜的sony 888
但是當初做入耳式的商家不多,比較常見有音特美等做動鐵入耳塞的,一上來的價格就是上千的,後來新出的其他品牌也像音特美看齊了,無形之中給消費者的印象就是入耳式就是高端的,起步就是上千價位的。而平頭上千已經是封頂,當時森海同期的MX90賣400多已經被認為非常高的價格,後來的mx980和mx985到這個價格已經是後期了,被認為是平頭的天花闆了,再高的話消費者就不買賬了。所以入耳式的溢價越來越高,随着什麼訂制,多單元動鐵動圈,钛金屬外殼,可更換式線材,新铍單元的出現,幾千都小意思上萬的都是毛毛雨,商家最後當然會選擇利潤更高的入耳式了。
音特美
森海mx985
AKG K3003圈鐵
第二個原因是音源發生了變化,以前的音源都是磁帶、CD、mp3随身聽為主,解析力不是非常高,配合同樣解析力不是很高的平頭塞聽感就很棒,人稱hufi。但是後面有無損高碼率音源的出現,DSD和hi-res認證大行其道,大家對于解析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能符合這些要求的耳塞就隻剩入耳式了,因為是封閉耳道的關系,所有的聲音細節都可以完美呈現,所以選擇入耳式的發燒友也越來越多,同樣也推動了商家大力發展入耳式了。
現在基本大廠都差不多停産高端中端平頭塞,隻保留低端産品線,隻有一些國産商家還在做平頭,其中很多以山寨為主,非山寨的價格都非常高,基本讓人看不懂,讓那些不适應入耳式的人也望而卻步,中高端平頭塞的消失非常可惜,很多消費者也開始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入耳式,隻是沒有對應的産品來滿足他們的需要隻能買一些低端的産品,大廠的低端和小廠的小衆倒又開始火了就是證明,森海的mx375和原道就是代表。
森海MX375
讓人留下悔恨之淚的原道系列
希望廠商能考慮到部分消費者的需求,放棄中高端平頭塞的産品線其實是件挺可惜的事情,平頭一樣可以運用新的技術來煥發新的生命力,特别是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的4.4平衡,不少老平頭改線之後能爆發出潛力,在以後還是有前景可以挖掘的,特别适合不能适應入耳式的用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