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網絡普及,這些年河南省淇縣的“扯淡碑”也算得上網紅了。口語化的直白表達、網絡語言的诙諧調侃、光怪陸離的玄幻描述,無不吊足了衆人眼球。
對于墓主人的身份,人們猜測有穿越之人一說,有成仙之人一說,有摸金校尉一說,莫衷一是。我倒認為很正常,并非什麼穿越之人所撰,正如碑文所寫,這位立碑人應該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心問道,對于世間瑣事,泰然處之,付之一笑。
墓碑正面,碑首橫刻“再不來了”4個字,碑正中豎刻“泰極仙翁脫骨處”7個大字,而“泰”字左右“扯淡”二字特别明顯,扯字下豎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訪道雲夢修真/事迹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2行32個字。淡字下面豎刻“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2行32個字。
碑背面,圓首處豎刻“碑陰”2字,正中豎刻“為善最樂”4個大字。兩側各有聯語一幅,右刻“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左刻“有人問我修行法隻在虛靈自然間”。
整塊碑上共有111個字,無墓主人姓名,也無确切立碑時間。
看了碑文,一副放蕩不羁、無拘無束的得道高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很有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風範。
其他的咱們不解讀,專門說一說人們最感興趣的“再不來了”和“扯淡”。
再不來了老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魂魄将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人們總是看重生死之事,卻不知,死即是解脫,死即是歸。
《莊子·知北遊》中說“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人生就是順應天地的存在,在天地間,人生就好似一場夢,似醒非醒,似夢非夢,人死即是夢醒。
感受了世間浮華,如今魂歸極樂,再也了無牽挂,如果再讓我經曆一次又何必呢?
再不來了!
首先咱們說說“扯淡”一詞。
很多人以為扯淡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扯淡”一詞最早出現于明朝萬曆年間文學家沈德富的《萬曆野獲編》一書,原文是:
今上初年,高新鄭被逐家居,患家末疾,忿郁無聊,每書壁及幾牌雲“精扯淡”三字,日以百數,則華亭、内江、江陵諸郄在胸中,已漸消化矣。此處“扯淡”的意思是淡化,将複雜的事變得容易一點,例如清末《留東外史》中也用此詞表達如此意思:“你年内回家去一趟,享享家人團聚之樂,每日和親戚故舊來往,也可扯淡許多心事”。
後來,扯淡演繹出其他意思。
- 比如胡說八道。
例如明朝馮夢龍的《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我想當初佛爺,也是扯淡!”
- 比如閑扯。
例如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修劄》:“無事消閑扯淡,就中滋味酸甜。”
- 比如沒意思,不相幹。
例如明朝紀振倫 的《三桂聯芳記·征途》:“思量做這官兒,真個叫做扯淡,一連餓了三日,不嘗半口湯飯。”
例如清朝趙慶熺的《香銷酒醒曲·雨窗排悶》:“西風裏,這扯淡的芭蕉惹是非。”
具體到“扯淡碑”,結合碑文來看,這“扯淡”明顯用的是最後一種意思:沒意思!
《莊子·至樂》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硁硁然如 将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
莊子說,人們都在追求金錢名利,以其為一生目标,自以為很快樂,我感受了一下,很沒意思,無所謂快不快樂。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你執着于某事,自認為追求理想,追求幸福。其實在超脫的人看來,這不過是過眼雲煙,最終必将煙消雲散。
人赤條條來,赤條條走,一生得到了什麼?好像什麼也沒得到,沒意思!
立碑之人自己也說了“修行法隻在虛靈自然間”,我來過了,我該走了,僅此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